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2 / 2)

而東方人一向不直接談創新,都是托古改製,扶桑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打出的口號還是‘王政複古,尊皇攘夷’,可見托古改製在東方是傳統。

既然是儒家托古,那麼自然是把五經這種‘算作’儒家經典的書籍擺出來,從中尋求證據最好了,即使是那些頑固的理學份子也沒有話說:孔聖人都認為這五本書非常重要,他們敢說什麼?

允熥已經決定,今年的會試經義這一場的題目多從五經出題,少從四書出題。反正五經也要求他們都會。

當然完全取消四書也不好,元末的皇帝和朱元璋之所以選定了四書為標準考試用書也是有道理的。

四書字數少、好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四書因為字數少所以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買得起,使得科舉考試更為普及,更多的普通百姓家庭的人有了希望。

所以允熥最後決定:經義一場,從下次開始,鄉試、會試、殿試取消四書考核,隻考五經;考秀才的縣試、府試、院試保持不變。

至於為人所詬病的八股文,它隻是一種寫文章的格式,就好像現在高考議論文的三段論一樣,其實不太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考試內容。

科舉考試還有一點為後人所詬病的就是對於策論的不重視了。但是這也是有緣故的。

文章的好壞評定完全主觀,沒有一定的標準,全看閱卷人的判斷。而全國這麼多的省、府、州、縣,皇帝就是再牛逼,也不可能讓每一次考試主考官的思想都和皇帝類似。

而思想與皇帝不一樣的官員當然不會錄取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符合皇帝思想的人不會被錄取。

這個問題曆代的皇帝都沒有辦法解決,最後的決定就是:隻重視經義,不重視策論,防止各級考官專門錄取上來一幫和自己唱反調的大臣。

允熥現在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對於鄉試無能為力。可是會試三年一場,就在京城,他還是有辦法解決的。

思量已定的允熥馬上對四輔官說道:“諸位愛卿,今年的會試,朕已經決定有所改變。”

“今年的這次會試,三場考試不變,但是內容變化。”

“減少首場經義考試中的四書題目,四書一共隻出一道題目,五經每一經出三道題,算上四書題目共十六道題目,考生選取四道題目為文。”

“四篇文章閱卷官需同等對待,不能偏私於某一篇。”

“第二場時文不變。”

“第三場策論,今年給予會試策論與經義同等的地位,錄取貢士,策論文章與經義文章同等重要。”

“還有,朕記得前年的時候朕下達過聖旨,在鄉試之中增加一道數學題,就增加在時文考試中。今年的會試同樣增加一道數學題,並且,這道數學題做不出來的,不許錄為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