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海(2 / 2)

老朱製定種種製度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深切的意識到了海商對大明的危害。但是問題是老朱的政策也是不能長久成功的。

一個國家,如果全國都是中產階級,於農村為自耕農,於城市為小業主,則國家是最穩定的。但是隨著人口增多土地兼並是必然趨勢,除非老朱長生不老。

而老朱無法長生不老的情況下隻能把多餘的人遷徙到別的地方。而向東南亞遷徙百姓有海商的幫助則事半功倍,甚至他們把遷徙的百姓據為己有自立一國允熥也不怕,反倒是支持,不過必須迎朱氏子孫為王。哪怕隻是一個牌坊,也要立著。

如果東南亞地區遍地都是朱家人為王,就像歐洲的安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溫莎王朝這些名字不同但是實質上都是一家人的王朝似的,哪怕全是牌坊,即使中原的大明崩潰,也沒有人敢隨便廢了牌坊,不然其他的國家就有名正言順的借口來打你。相比之下,立著牌坊反而花的錢少。更何況不可能全是牌坊的。

所以允熥說道:“爺爺,所以要對他們嚴加限製,科以重稅,並且在上滬縣製度完備之後在沿海設立多個通商口岸,讓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海商,並且當在海上推行‘推恩令’,凡是擁船在多少料以上的海商,其主家死後,嫡長子可繼承多數財貨,但是當把船隻平分給所有的兒孫。應當下令在所有的口岸張貼‘推恩令’,如有人來申告家主不執行推恩令,官府給他做主。”

海上推恩令也就是在官府執行能力強的時候有用,等執行能力弱下來就沒用了。不過允熥提出這一條本來就是暫時性的,所以無礙。

“並且即便不允其行商,他們也會走私,我大明數萬裏的海岸,處處可以出海,禁不住的。”

“並且以後孫兒打算把一些叔叔封到南洋,有叔叔們在,定可保住南洋在我大明的治下,定可讓海商不能不服朝廷管束。”

允熥說第一點的時候老朱微微點頭,說第二點的時候不太在意,但是允熥說了最後一點之後老朱的眼睛亮了,說道:“不錯,南洋諸島地方不大人不多,就算是封出去也不至於能對抗中央。”

不過老朱又說道:“但是已經臣服的藩國不可侵擾,爺爺在《皇明祖訓》中定為不征之國的藩國不得侵擾。我大明泱泱大國,豈能言而無信。”

允熥猶豫了一下,說道:“孫兒記住了。”

老朱不在乎在南洋占了多少土地,他對這個沒有概念,他同意實封自己的子孫的目的是保全他們,並且讓秩序穩定。見到允熥答應了,並且老朱仔細觀察以後是真心答應的,說道:“爺爺同意開海了。剩下的事情你去辦吧,章程弄好了和我說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