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茹瑺評論(2 / 2)

李慶連連稱是,鬱新若有所思,而茹瑺卻是不以為然。

茹瑺道:“廖兄所言有些道理,但實際上未必會出現。曆朝曆代,為何在開國之後的君主均偏向我等文臣?豈是因為他們天生喜好?宋太宗武藝高超,不通文墨,好武功,但仍重文輕武,這是因為重用文官符合他的利益啊!”

“一般開國之君,威望甚高,壓服眾將不在話下;但二代以後多生於宮廷,長於婦人之手,大將豈會心甘情願服他?若武將權威過重,則有叛亂之憂,唐代的安史之亂就是明證。東漢不斷壓製外地武將,盡收兵權於內,也是為了防範武將叛亂。但後來外戚專權。引來董卓進京,亂了大漢四百年江山;晉代吸取東漢教訓,將軍權俱委於宗藩親王,結果不過二代,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唐代追求文臣武將、宗室外藩的平衡,結果發生了安史之亂;宋代吸取曆朝曆代的教訓,與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以有宋一代未有叛亂。”

“所以選擇文官當政是曆代君王嚐試了各種方法之後最終的選擇,並不以君主自己的意願發生改變。三殿下現在還小,不通世事,等到殿下真的繼位為君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重視我文臣了,即使未來真的在偏遠之地封王也不會影響我等文官的地位。”

茹瑺的話確實是有道理,即使我們的主角允熥是有後世的記憶,但在當上皇帝以後,仍然為了自己的權勢穩固改變了一部分想法,大體維持文武平等。但是茹瑺有一點沒有考慮到。當然,這一點他也肯定考慮不到,那就是允熥有後世的記憶。允熥後來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防止了文官壓倒武將。

其它人聽了茹瑺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紛紛讚同,鬱新說道:“茹兄說得有理,看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一切,等今上百年之後再看吧。”

除了茹瑺之外,還有其他人在與朋友的交談中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並且還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裏,而且讓老朱都覺得有道理。

=======================================================

老朱今天晚上判折子的時候,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折子,是有人彈劾黃子澄圖謀謀害皇三孫朱允熥。老朱一開始是不相信的,黃子澄這個人他雖然不太欣賞,但是因為允炆很信任他,所以老朱還是對他有過了解的。在老朱看來,黃子澄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這個膽子和能力力來謀害允熥呢!但是看完折子以後,他發現折子中的理由非常充足,證據也夾在了折子中。老朱馬上傳旨叫上折子的人來覲見,絲毫不顧此時已經是宮門落鎖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