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破東路明軍,無論在爭取時間上或以智取勝上,都更為驚險和富有傳奇性。
三月二日奴爾哈赤擊敗北路明軍,經過整二日無休息的作戰之後,至此已能輕鬆地對付東南兩路明軍。
三月三日,後金軍休息整頓,奴爾哈赤在尚間崖宰牛祭天,感謝上天恩德,晚上,奴爾哈赤決定自己率騎兵四千防禦都城赫圖阿拉,以備萬一南路明軍乘機反撲,因為都城赫圖阿拉防禦空虛,人心惶恐。
為對付東路明軍,奴爾哈赤先派遣蒙古人部隊,三月三日他已派去兩千人,三月四日又派遣一千人。
三月四日一早,後金軍主力開始撤離尚間崖,至三月五日,後金軍的後衛也已撤離完畢。
三月四日晚,奴爾哈赤抵達赫圖阿拉後,作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再一次集中主要兵力打東路軍,用少部分兵狙擊南路軍的進攻。他命令代善等率領主力前去迎戰東路軍。奴爾哈赤自領四千兵力守都城,防止東路明軍突襲。
從寬甸進攻赫圖阿拉的明軍,距離最為遙遠,在主將劉綎率領下,二月二十九日出發,行軍速度相當緩慢,因為此路山險道狹,荊棘叢生,馬不成列。
至三月七日劉綎已進至深河,連克牛毛寨、馬家寨等十餘寨,深入二百餘裏,軍隊士氣很高,但後勤補給跟不上和朝鮮軍也不積極,養子劉招孫以孤軍乏食請求退兵,劉綎誓不返旌,此外對兩路明軍敗沒的消息一無所知。
劉綎在給楊鎬的塘報上說: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
遊擊喬一奇亦稱:夷賊精兵五百餘騎,直逼對山應戰,連誘連退。
當時奴爾哈赤派往部隊為五百騎,其任務是遲滯劉綎軍的進展,其中牛錄額真兩人,兩人當場戰死,當時後金國內空虛,如東路軍兼程急進,可能改變戰局,至少可迫使奴爾哈赤同時兩方應戰。
但是,後勤問題和聯軍失和,導致錯失戰機。
在劉綎浩浩蕩蕩帶領兵馬至阿布達裏岡。
代善率領後金軍,出瓦爾喀什密林,發現了明軍,繼續前進,也被明軍察覺。
明軍迅速布陣,距赫圖阿拉約八十裏,這裏群峰高聳,層巒起伏,林木叢生。
此時明軍果斷的采取防禦,盛陳火器,後金軍攻擊數次,未顯功效。
代善領軍占領東部山崗,從東麵的高山往下衝。又派出側翼部隊抄襲明陣地之西南角。
蒙古部隊則滲入東路明軍的前、後部隊之間遮斷其聯係,至此東路明軍才開始動搖。
隨後,皇太極又攻前路明軍的東北角,最後代善再實施中央突破戰術,將東路明軍前部三麵被圍,東路明軍前部才全麵地潰亂。
明軍主將劉綎戰死,養子劉招孫為救劉綎亦英勇戰死。
後金軍乘勝向南行至富察甸,發現那裏有明軍主力和朝鮮援軍。
這是康應乾所領的一支明軍,代善遂命令他的部下吃了炒麵,馬飲了水,然後即向這些明軍發起了進攻。他們看到明軍執竹竿長槍,身著鎧甲,朝鮮步兵著紙短甲,在富察之野排列一層層的鳥槍和大炮,向後金軍施放。
後金軍舍生忘死向前衝擊,火藥的濃煙與行軍的塵埃把寂靜的曠原弄得雲霧濛濛,但最後天氣幹預,大風突起吹向明軍,火器全部不能使用,東路軍主力被殲,監軍康應乾僅以身免。
此路最後一個戰役是阿敏領後金軍進攻喬一琦所部明兵及朝鮮援兵。這些朝鮮兵看到戰場上流血犧牲的慘狀,想到他們並非心甘情願為明朝作戰,就請求投降了。
代善與諸弟及大臣商議,同意朝鮮領兵的都元帥薑弘立派副元帥金景瑞到後金來投誠。明軍遊擊喬一琦血戰三晝夜,投到朝鮮兵營,未曾想到他們已經和後金站到一起了,朝鮮兵要捉拿他送給後金,這位大明的喬遊擊不肯作戰俘,寫了一個小紙條,托家丁轉交在遼東的兒子,以弓弦自縊,被朝鮮軍官發現救下了他,他又挺身投崖而死。
其餘的明軍都被朝鮮兵執送給了後金,朝鮮軍實際上是不戰而降,至三月初八,東路明軍全軍敗沒。
指揮這場戰爭的楊鎬聽到西北兩路軍傳來的噩耗,他感到這場戰爭沒有勝利的希望,就急命東南兩路軍撤兵。
但命令還沒有到,東路明軍已被後金殲滅,隻有南路明軍的遼東總兵李如柏,天生就謹慎,行動也特別遲緩,接到命令回軍,沿邊趕赴沈陽,兼防開原、鐵嶺,四路之中這是保全完整的一支。
此後,李如柏一直受到指責。
楊鎬兵敗之後立即引咎辭職,朝廷仍姑令策勵供職,極力整頓以圖再舉。
薩爾滸、尚間崖及阿布達裏岡戰事失利消息傳至京師,大明都城米價立即陡漲。
明金第一次決戰,以後金的全勝而結束。這次戰爭,實際是在三個戰場作戰,其中薩爾滸戰役投入的兵力最多,打得最激烈,影響到後來的兩次作戰,所以稱為薩爾滸會戰。
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隻有七天時間,楊鎬率領的九萬多明軍損失超過了一大半,文武將官死了三百多人,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薩爾滸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