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倒是放眼全球,DDG-51是美帝最新型的驅逐艦,它的資料給咱們,咱們也不敢要啊!”張通橋猛拍大腿,又道:“海軍首長要求我們在89年3月之前必須提供性能合格的945鋼,結合美帝的動作,這裏麵大有文章!”
“高性能軍艦是海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海軍建設現代化的進程取決於新型軍艦材料的研發,945鋼它不隻是鋼,它是擊潰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炮彈!”張通橋熱血沸騰,英勇無雙。
“兩位軍事專家,扯遠了吧?”梁敏芳將話題拉回工程設計,她說:“小趙說的很對,就一般的強韌化機理而言,晶粒細化是既可以提高鋼的屈服強度,又可改善斷裂韌性的唯一途徑。小趙剛才分析了鉻、鉬,我來說說錳、鎳、矽、銅,這些固溶元素對鋼的強化直接貢獻不大,量值僅在10~15MPa之間,但常常用來改變鋼的相變動力學和組織結構。當然了,鎳的可取性還在於促進橫向滑移,並有可能改善低溫衝擊韌性……”
眾人熱烈討論,連續討論了三天。
雖然簽了保密協議,但也不是封閉式的管理,大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該回家回家,該休息休息。
在合金設計方麵,最終由葉國立作出總結:“感謝大家的協力合作、積極溝通,我來做個小結,440MPa級的鋼種就其F-P組織而言無法達到所需的力學性能,隻有導入貝氏體才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但在非調質的合金鋼中通常見到的是粒狀貝氏體,韌性並不理想。945鋼合金設計的大方向業已確定,也存在不少需要攻克的難題,大家開始具體的研究性實驗吧,在實驗中解決問題、尋求突破。”
每個組員都分配到了具體任務,戰場轉移至實驗室、試製車間。
首先要確定的是945鋼的化學成分,重中之重是合金元素。
趙青山在討論會中提到了鉻元素、鉬元素,那行吧,小趙你的任務是鉻元素、鉬元素。
鉻和鉬的碳化物雖不產生明顯的強化作用,但這兩種元素依舊存在重要作用,在945鋼中無法被取代,需要確定的是含量。
目前已報道的研究結果表明,Cr是推遲貝氏體轉變最有效的元素。
趙青山選取16mm供貨狀態的試驗鋼,實驗開始。
試驗鋼的冶煉、軋製,安排在鋼研所試製車間進行。
鋼研所試製車間擁有0.5噸電弧爐、150公斤中頻爐、180公斤高頻爐、10公斤真空爐、??500軋機、??360熱軋機等設備。
雖無50噸複吹轉爐和連鑄設備,亦可滿足趙青山的試驗要求。
一爐試驗鋼並不僅僅為趙青山服務,其餘的組員以及其他組的成員,都有課題體現在每一爐試驗鋼上,去驗證他們的理論構想和工程設計,去尋找關鍵數據與決勝鑰匙。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到了2月底。
這一爐945試驗鋼正在爐中冶煉,爐溫逐漸提升,各溫度下的樣品陸續取出,供一堆工程師們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