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為,不同機構應該采取不同的科舉方式,例如工部,應要求應試者了解建築知識,刑部,應要求應試者有法律知識,這樣才能讓機構之間更好的配合。”
李恪提出科舉改革,依照不同機構,給出不同的考量標準,不再是曾經統一考量,而後再重新學習。
李恪又組織翰林院大批量編著考生需要的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係統有目的的進行學習,更好的為國家儲備人才。
這批資料在全國範圍內發行,包括西部安西都戶府一帶都可以通過科舉到朝廷任職做官,將人才的範圍擴到最大,也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科舉帶來的好處。
資料已經在全唐範圍內發行,卻不料有不法之人起了歹心。
一夜之間全唐的備考資料都被收走,隻留下一家,抬高物價,此前李恪並不知情,但是考生們都知道要去哪裏買。
原本三文錢一本的書炒到五兩銀子一本,可是有些人為了能夠好好備考,確實需要這些書。
有些西北遊牧,像鮮卑人,突厥人也想要有機會能一朝翻身,買了家裏全部的牛羊就為了換一本書。
“丞相,下官聽說西唐正在籌備最新的科舉考試,考試內容和方式上都有些變化。”
長孫無忌聽了眾官員詳細說明,覺得李恪這樣的製度很有效果,不過卻得知書已經全部賣光了。
“難道大唐還有什麼人要和李恪作對?”
長孫無忌自己都覺得震驚,沒想到除了自己還有其他人。
不過長孫無忌猜錯了,那個人並非和李恪作對,隻是想利用這件事換一些錢而已。
“下官剛好拿到一本刑部備考必背,我們可以在朝中傳閱,下官以為裏麵有關一些刑判知識值得我們學習。”
長孫無忌突然想到了更好的辦法。
“我們就用這本書,開設講書堂,那些買不到書的人,就來我們這,我們講給他們,收他們錢,如果有人才我們還能自己留下來用。”
長孫無忌想到了一個李恪都沒想到的辦法,辦班。
要是放在現代,這種培訓班的學費可是相當高的,李恪一心招人才,卻忘了能夠給自己創造收益。
長安講書堂就這樣營業起來,告示一出,那些大戶人家的公子少爺都來學習。
消息傳到了涼州,李恪自己都無奈的笑了。
“沒想到長孫無忌還能想到這麼先進的計策,不過按道理我們有那麼多書,難道現在參加科舉的人已經多到書都不夠用了嗎?”
這時候李恪才發現問題,派人去查,果真有人抬高書的售價。
“這群混蛋,什麼錢都敢賺,都賺到朕的頭上來了。”
李恪想到一招引蛇出洞,自己重新編著一批,其實這批書隻有外封,裏麵什麼都沒有,提前和幾家書店打好招呼。
這些書一上架,果然有人大批量購買。
沈飛看到這一切,想上去抓住買書的人,被李恪攔下了。
“他們不一定是幕後主使,我們要繼續順藤摸瓜,一定還有大人物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