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開始招生後, 啾啾就不再招收前往默默國家的學生了。
因為按照之前每年招收的留學生數量,這家開在京城的學校是完全可以應付每年報名的學生數量的。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可能是因為學校距離自己的家更近了,那種故土難離的感覺也更輕了, 再加上啾啾不但將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安排了合適的去處, 還與商人聯合起來, 提前給學校的畢業學生安排了工作,種種條件相加,以至於最後報名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啾啾的預期。
他原本想著來報名的人頂天了一兩萬,卻沒想到最後報名的學生竟然直接超過了十萬,這其中還沒有包括從報紙上聽到消息後, 想要從其他地方前來報名讀書,卻因為路途遙遠而滯留在路上的人。
於是乎, 一所學校根本就不夠用。
這該怎麼辦呢?
啾啾認真扒拉了一下,發現大清如今對精通各種理工科知識的人才急缺,各行各業都急需這些人才填補空白。
理論上來說, 他不管每年培養出多少理工科人才,市場都能消化。
於是,啾啾籌備著開第二所學校了。
第一所學校開在京城,這第二所學校就沒必要繼續開在京城了, 啾啾一番研究之後, 最後敲定了姑蘇。
京城算是大清的政治文化中心, 江南卻也算得上是經濟文化中心。
在江南開一個理工科學校,不但能讓當地生意人就近招生, 也能順便從江南這個讀書人最多的地方撬走更多的人才,從內部將這個儒生團體分而化之。
畢竟,眼睜睜看著自己十年苦讀卻仍舊無法考中進士, 再看著其他隻讀了六七年書就能成功畢業,不但有一定機會可以進入朝堂為官,而且沒辦法進入朝堂做官也同樣有著極好的去處……是你,你不心酸眼紅?
官員們都看到了學校招生時候的盛景,這群人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不至於一點兒危機意識都沒有。
但問題是,他們根本不敢阻攔皇上讓戶部撥款開學校——
他們這些已經得償所願科舉出仕的人自然可以為了維護儒生的地位而反對學校在江南建立,但他們真要這麼做了,怕不是要承受天下讀書人的罵名。畢竟,就朝廷三年招收兩百來個官員的速度,天下絕大部分讀書人那都是寒窗苦讀幾十年都沒辦法做官的。現在,你們要堵住他們的出路?
再者,雖然皇上在江南開學校“居心不良”,可就算這所學校不在江南開,難道就不會對儒生的地位造成影響了?
更何況,京城已經開辦了一所學校。
江南那邊的學校開辦與否,都無法影響到最後的結果。
於是這學校就開在了江南。
但學校從選址、建造到竣工,再到招聘老師、招收學生並正式教學,這過程難道不需要時間?
老師的人選倒是現成的——
從第一批留學生出國開始,啾啾每年都要招收一批學生到北美與澳洲學習,雖然隨著他新增設的官職與工廠崗位的飽和,之後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基本變成了女子與男子□□開或七三開,但前往國外留學的到底還是女子比男子更多。
畢竟,國外到底什麼情況大家可不知道,而男子在國內又不是除了讀書就沒有其他出路。
而這些前往國外留學的男學生,也大多是衝著當官與賺錢去的,因為老師的薪水不算特別高,再加上無論是當官兒還是賺錢,隻要有畢業證書就可以了,可想要當老師,卻還要再學習全新的知識考試一次,所以對這個職業感興趣的人還真沒多少。
於是乎,除了京城這些學校的老師基本都是女子外,江南那邊開設的學校最後招手的老師也九成是女老師。
但除了一些在其他國家也學了文科的學生,第一批學生都已經各歸各位,暫時是沒辦法再找出幾個靠譜的畢業生當老師了。但這並不需要著急,隻需要一年左右,第二批留學生就要回國了。
至於生源……
不說別的,看看都已經截止報名了,卻還是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人吧。
這學校一旦開起來了,根本不可能缺學生。
唯一需要考慮的,還是學校的建造時間,從選址到竣工……嘿,巧了,加班加點弄起來,也差不多要大半年——
畢竟學校不僅僅隻是教學樓,還有學生、老師的宿舍,食堂等建築。而學校裏麵的老師和學生人數又多,又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他們的安全必然是重中之重,所以學校各大建築的建造也必須更小心謹慎才行。
這麼一合計,正好明年可以招生。
於是啾啾直接讓人在報紙上刊登消息,將那群被攔在學校之外的人都安撫了下來。
之後一切順利,已經進入學校的老師與學生安心上課,沒能報名的人看著報紙上隔段時間就會刊登的,關於學校建設進程的報道,心情也相當愉悅。
一年之後,兩所學校的報名人數再次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
學校的成功對百姓對國家對整個社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因為學校的招生要求,女子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受教育權與教育權,又因為女子開始走出家門,進入各大工廠謀生,掌握了經濟大權,雖然國家還未正式頒布關於男女平等的法律條文,但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確實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
為此,好些已經前往其他國家生活的女性,都想辦法回到了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