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識(1 / 3)

東海古國屹立千年至今,巴蜀重鎮曆來承擔著其撫守西南的職責,所謂進可東出如龍取天下,退可仗劍北望百萬兵,大抵可以形容其重要程度。

獨特的地理以及氣候環境,孕育了巴蜀人獨特的飲食和語言習慣。出於身體健康的需要,古巴蜀人慣食辛辣以祛濕氣,而蜀語,則是具有識別作用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相比上古時期信息以及交通的不便,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時代已是古時常人完全無法想象的一番情景,東海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發的加強且迅速了。

但,巴蜀人依然保持著其具有地方特色的標誌,所謂做人,不能忘本。

做人,不能忘本。那做熊貓呢?

從人類的道德意義上來說,沒有要求。畢竟東海國的國民本就沒指望國寶熊貓,或者說被昵稱為袞袞的這種生物有人性。

那作為一個有自我修養的袞袞呢?那也隻能說,仁者見仁,袞者見袞了。

正值初春,萬物從寒冬中蘇醒,於豔陽下肆意地展現其充沛的生命力。

細雨方歇,似已洗盡萬種鉛華,讓空氣都顯得清香怡人。

點點雨露歡快地投入大地懷抱,映襯著雨後晴空下,或獨自怡然或攜伴說笑的遊人。

臥龍山,山如其名。一眼看去,崚嶒高峻,似龍淩於野,而遠觀望之,山勢徐緩連綿,如龍臥淺灘。

走在臥龍山山路中的人,神情甚是不一。人過一百,形形色色。人心,人性盡皆如此。而此時看似連綿不絕的遊人卻有著相似的目的。

那就是,看國寶!

巴蜀人慣食辛辣的同時還有另一個比較聞名的特點,那就是好耍。

這個好,用炎黃國的標準是要讀四聲的,表喜歡的意思。

巴蜀人的耍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最基本的就是逛,與其並列的,則是吃。逛吃逛吃,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在火車上吃東西,畢竟火車也會發出“咣哧咣哧”的聲音。

至於說打牌,也是巴蜀人的一大愛好,隻不過說這種愛好整個東海國的國民都有些受影響,畢竟,怡情嘛。

時間已不是初晨,臥龍山保護區的熊貓們也享受著難得的雨後豔陽,對它們來說,與人類共享著同一片天空,同一個太陽,並不會因為其國寶的身份有任何一丟丟優待。

保護區中,工作人員為熊貓們修了不少“庭院”,即讓熊貓們在一定範圍內擁有撒歡的自由。

相比大多數啃著竹子,呆萌地望著牆外人類的熊貓來說,某隻稍顯壯碩的國寶就顯得另類了一些。

從“庭院”外的牌子上可以知道,這片區域中有三隻熊貓,癱坐在地上啃竹子的那兩個,應該是雪花和黑狗了。

而那隻坐在高高樹杈上,呆呆望向遠方的,則應該是叫做袞袞。因為它左邊屁股上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記號,那裏有一塊白色的新月胎記。

據說袞袞不論刮風下雨,雨雪天晴,都喜歡坐在同一片位置眺望遠方。為什麼不是同一個位置?這個其實很容易想到的,畢竟那麼大一坨,總坐在同一個樹杈上,屁股受得了與否先不說,樹杈是受不了的,早已不知被它坐斷了多少樹杈。

而它之所以叫袞袞,則是因為在它出生落地時,接生的工作人員說了一句,“哦吼,這隻小袞袞兒好拽實呦(強壯)。”

本應閉著眼的熊貓幼崽,在那句話之後竟然張開眼睛的同時向工作人員“啊”地叫了一聲。

於是它便有了熊貓統稱一般的名字,袞袞。

而關於袞袞的傳說,還有很多。聰明,能吃是最大的兩個特點,但其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則是通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