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莊位於北方一個非常小的18線小城鎮,村莊麵積也不大,常住人口隻有3000多人,絕大部分村民都姓趙,其他的姓極少。
1990年,源河市新規劃的市中心占了趙莊部分耕地,不僅讓相關家戶獲得了不菲的補償費,也讓趙莊也成為了市中心,有了繁華的商鋪一條街。
靠著租金收入趙莊村村集體收入非常可觀,每年過年按照每家每戶戶口上的人頭數發錢。2001年開始在村莊北邊建六層集資房【1】,每戶90平米,三室一廳。既對村民銷售也對外銷售,村民購買價3萬,外人購買價5萬。
李清圓一家是趙莊少有的姓李的家庭,李家在趙莊的老宅坐北朝南,大門朝東開,進大門右手邊是洗浴室和廚房,左手邊是兩個廁所,分男女。進堂屋東邊一間李老爹李修德一人住,西邊一間李清圓一家三口住。
此時是2002年8月,李家人正在老宅吃中飯,吃的是雞蛋西紅柿撈麵條。連續下了兩天的雨,屋子裏悶熱潮濕,反而院子裏有涼風習習,因此這頓中飯是打開四方形的折疊桌圍在當院吃的。
剛滿9歲的李清園小臉白嫩頭紮馬尾模樣乖巧,坐在桌邊手扶黃瓷碗的邊緣,一口接著一口吃的津津有味,她碗中不時還有大塊雞蛋掉落,那是來自左手邊媽媽黃素芹的投喂。
爸爸李成武坐在她右手邊,端著同款的大號黃瓷碗已經在吃他的第二碗麵條。
隻見他邊撥邊吸不斷往嘴裏塞麵條,間或抬頭咀嚼兩下,就又將頭埋入碗中,如此反複三五次,一大碗麵條就吃淨了。結束時將瓷碗徹底傾斜,撥拉完剩餘的碎雞蛋連帶喝淨碗底剩的一口湯汁,然後手腕一翻順勢握住筷子並將碗遞到對麵,憨厚一笑對妻子說:“再給咱來一碗。”
黃素琴急急放下碗筷,還沒來得及接過碗,坐在她左手邊正慢條斯理吃麵條的公公李修德眉頭一皺,讓本就褶皺的抬頭紋又添幾道紋路,沒好氣的說:“你老婆孩子沒吃兩口,你都給吃完嘍。”
李成武被老爹訓了也不惱,繼續把碗往前遞,討好笑笑:“那給咱來碗麵湯。”黃素芹接過碗轉身走進廚房,撈了一碗的麵條再端上雞蛋鹵汁一起端回飯桌推給丈夫,又走回廚房拿笊籬把鍋中的麵條一網撈淨,走出廚房後挑了一筷子給女兒,剩下的全添在公公碗裏。
對公公解釋說:“伯【2】,下午他還上中班嘞,讓他吃飽。”
李成武澆完鹵汁正攪拌碗中的麵,見狀忙問妻子:“哎,你咋辦?”黃素芹端起自己的飯碗轉身往廚房走順口回應丈夫:“吃你的吧。”回到廚房給自己涼掉的撈麵條澆上熱麵湯,站在灶台前正吃著,就見女兒捧著小碗從門口進來,忙問她:“吃飽啦?”清圓點點頭:“媽媽,快,我給你帶了一勺雞蛋。”邀功的小模樣靈動可愛,說著就將雞蛋倒入母親碗中。
黃素芹不在乎這一勺半勺的雞蛋,卻很為女兒熨帖的行為感到欣慰:“謝謝小乖。”清圓得到表揚也很開心,再接再厲打開水龍頭開始清洗自己的小碗。
外麵李成武吃完了飯把老爹的碗筷也一並收好送到廚房,看見女兒洗碗,忍不住調侃:“哎呦,我家小乖長大了,這可得跟電視台說說,要上新聞聯播表揚表揚。”不出意外得到母女倆一致白眼。
李成武臉皮厚全當沒看到,拿了抹布出來,把折疊桌擦幹淨折好放回廚房,洗了抹布放回原位就補覺去了。他在市化工廠接了老爹的班當電工,三八製倒班,今天下午四點的班。
吃完飯,李修德按照他的多年習慣,搬著小馬紮出門右拐去老地方看人下象棋,路上遇到了兩位老熟人,其中一人張口就來:“哎,老李,聽說你兒子兒媳要搬到集資房去了,可就剩你這老家夥可憐兮兮待在老院了。”一句話說的老李內心發酸。
李修德年近40才有了兒子,也僅此一個兒子,老伴去世後拉撥兒子長大實屬不易,現如今要離開自己帶著小家庭住集資房心裏自然不舍,但到底是明事理的老人,嘴上也還是要維護兒子:“人家給我留了屋子,是我自己要住在老院的,咱跟年輕人生活習慣不一樣,分開住更得勁。”
“別是你兒媳不想跟你住一塊兒,攛掇著買房吧。”那人追問道。
“這集資房過了這村沒這店,下一批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一家商量著決定的。就算分開住了也不會不管我這個老家夥”李老頭繼續解釋說。
另一個老熟人見他明明麵有不舍,卻說出這樣一番話拍拍同伴,示意他收起戲謔的笑容,勸慰李老頭:“是這個理,你看開點,你家老院離集資房超不過100米,不耽誤你家成武孝順你。”
三人邊聊天邊結伴去看下棋。
是的,李家沒有錯過這次的購房機會,小兩口多年積蓄再加上李老爹少部分資助在離老院最近的那棟集資房三樓買了房。
進行簡單裝修後,基本家具也擺放到位,鍋碗瓢盆被褥床單等物品或買新,或從老院搬也已齊全,已經能夠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