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他媽是不是又沒有定時?”
我茫然無措地看著師傅們,尷尬地咬了咬嘴唇。
“你能不能別老是一臉無辜?”
“**樣的就是他媽不長記性。”大師傅餘光斜了我一眼,一邊將手中揉好的麵團狠狠砸在旁邊放置留待醒發麵團的烤盤上。
我默默地把爐內的烤盤抽出來,瑟瑟地問:“那這個你看再定多久時間?”
小師傅一邊端著布滿整齊揉好麵團的烤盤去放入醒發箱,一邊說:“把底翻開我看!”
我側開身,將最外麵的一個翻開一個60°,轉頭等他們發話。
“另外2盤也拉出來看看!”
我欠身借力向後挪一步,把另外2盤最外麵的也翻出來給他們看。
“再定3分鍾。”
關上爐門,滴—。
“快點加工完過來幫忙分麵......”
19歲的暑假,都說這是人生中最應該好好玩的2個月。結束12年“寫作業”生活,即將步入大學,但我一點也不想和同學圈的朋友出去玩。
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喜歡呆在陌生的環境裏,主動尋找孤獨……
至於原因……
在麵包房的這份工作是自己主動找的,麵試時候我說我中專畢業不上學了,想學個手藝做學徒,試用期3個月。其實根本幹不了3個月,8月下旬學校就該軍訓了,充其量2個月,但是如果不偽裝出一個身份,可能人家根本不會要我這個來的時候就想好歸期的毛頭小子。
至於為什麼找麵包房這個全職……
這是位於N市市中心的一家連鎖麵包店,進門左側是大約6m長,雙層的透明保溫產品櫃,產品櫃正前方是蛋糕展示區和前台,右側是三明治吐司簡餐展示區。因為店麵處於商場的左頂角,是一個雙向門麵,所以對外迎街的2麵都是落地玻璃窗,緊靠著窗戶也布置了幾張狹長的高腳桌。雖然這地市寸土寸金,但為了保證產品的新鮮度和品相,老板還是選擇在店內設置後廚。
一門之隔聯通著前台,讓你腦海浮現出你所看到過“後廚重地,閑人免進”的場景,那就是我每天工作的後廚。一個橫折的空間,橫的部分有一個大操作台,一個冷藏工作台,一個3層高Sun-Mate大烤爐,折的部分1個大垃圾桶,1台SINMAG打麵機和攪拌機,1座烤盤架,2台SINMAG醒發箱,1座大冰箱。任何一條可以走的過道,都隻有一個身位,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什麼位置,都在擋道。“所幸”後廚“隻有4個人”。
最“省錢”的設計是一個掛壁式空調。因為大冰箱很高,放在“折”區最外側。老板於是非常機智地把空調設置在冰箱對麵的牆上。這樣的話吹出來的,本身可以順著巷道進入後廚的冷氣,可以被高大的冰箱擋回去一半,以免空調的冷氣全部吹到我們後廚,“浪費”了冷氣。確實,烤爐內溫度基本230℃左右,開個爐門取個東西,熱氣足以讓整個後廚每日恒溫40℃以上,我們常常調侃氣象局紅橙黃高溫預警,在我們這兒呆上一天,走哪都是“空調房”。這點“沒必要的”冷氣,省的確實很有道理。
因為商場層高較高,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後廚和前台區,整體設計成了“Loft”,最左側樓梯上二樓是:員工物品櫃,會計辦公區,倉庫,裱花間……沒錯,總共大約15平的空間,分成2層樓的布置。但和同事們不同,我很喜歡這樣的逼仄,擁擠的最大好處就是,隻要不上樓取東西,任何事情的空間移動都可以不超過10步。尤其是從爐裏出貨的時候,兩步距離就到烤架,至少能讓爐門少開一會,少出點“230℃暖氣”。
每天早上7點打卡上班。因為我每天得先預熱烤爐,做幾個新鮮的三明治,做點準備工作(開空調是頭等大事),所以一般都是我開門。而每天進店的那一刻都會感受到“熱烈的簇擁”,沉悶了一夜的空氣,就像一團團潮濕的棉被,即刻裹在身上,讓你“酣暢”地呼吸。
開工第一件事是炸甜甜圈,說是甜甜圈,本質在我看來就是炸“油條”,隻是把“油條”的兩頭接起來而且短很多罷了。一個臉盆大小的不鏽鋼盆,倒2/3滿度的油,放在電磁爐上加熱,為了讓油加熱得快些,一開始溫度可以設置高些,用2100℃加熱,到手放在油麵上方感到溫熱且開始冒煙時開始炸,這時可以把溫度降低一點,1600℃即可,不然油溫太高,“油條”放進去特別容易炸糊。我一般一次炸3個,放進去之後需要根據炸的成色,翻動兩麵,沒錯,翻動用的工具正是炸油條的長筷子。一般炸到較深的棕油黃色即可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