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倉與張飛的相爭,在回城的這一路上還在繼續,袁朗數次從中調和,雙方似乎都隻是麵子上答應,而私底下又在誰也不服誰的互掐。
他二人的相比,從袁朗所獲知的曆史記載角度而言,張飛不僅僅是強了周倉半截。
張飛是蜀國開國皇帝劉備的嫡親部下,也是其義弟,其一生戎馬,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掃平西川以及漢中之戰打敗張郃,為劉備奠定了基業。
當然,此時的張飛還是一員名不過州的猛將,離他日/後的成就還很遙遠。
這似乎是一部按照曆史的劇情而發展的戰亂史,如果沒有袁朗這個現代人的插足,它理應就是這樣延續下去的。
可是袁朗既然來了,那麼他有足夠的自信能給這部群英薈萃的三國紛爭塑造更多的曆史名人。
不僅僅是曆史上有根有據的,就連那些曾經被曆史所遺忘或者忽略的豪傑,也將因為袁朗的出現而重新綻放他們應有的光輝。
這個時代的能人誌士實在不勝枚舉,豈是一部史書就能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傑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施展的舞台,最終導致他們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過客。
說到舞台,袁朗相信沒有比三國時代這個英雄格局的動亂年代來的更宏偉,更廣闊的,也許別的人他管不著,但是隻要是他袁朗手下的這些武將,他都將給與他們一展才華的機會。
死亡,便如流星隕落,一戰成名,便能永垂千史!
除卻個人能力,袁朗當然還會看中團隊的支持,這個時代是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諸如“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這看似是寫的個人能力,但是別忘了,如果沒有己方軍隊給予敵軍足夠的牽製,恐怕再勇猛的人還沒接觸到敵軍主帥,早就被射成馬蜂窩了。
所以,袁朗接下來準備好的一係列軍隊改造計劃當中,其中有兩條,一條是針對軍隊“靈魂人物”的塑造,另一條,則是團隊間的協作。
“靈魂人物”可以不狹隘與一個軍隊,他可以存在於行伍之間,所以這樣的人物不僅僅是指某一個、兩個人,而是指很多人。
有了“靈魂人物”,就好似這個隊伍有了主心骨,他們往往在危機的時刻,能夠做到聽從統一指揮、勁往一處使,並且臨危不懼。
如果上升這一點,那就會談到團隊協作。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很多都是比人多,比凶狠,但是真正能進退有度、相互協作的,那是少之又少。
一個軍隊如何做到以少勝多,光拚人力是不可能的,講究的是發揮彼此之間的協作能力,做到一加一大於二才是製勝的關鍵。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想法袁朗還沒來得及跟手下的那些武將、謀士商議,他的這些看似前衛的改造計劃,恰恰就是未來軍隊發展的方向,不為大多數人想到,也是很正常的。
袁朗所率領的軍隊不知不覺已經有常山郡的南城門入了城,而作為全程總調度的臧洪,此時已經早早的等候在了南門,及時的對歸城的軍隊做著安營紮寨的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