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又好不容易等諸多出征儀式結束完畢,以袁紹為統帥,以公孫瓚為先鋒大將的諸侯聯軍,這才不慌不忙的向著他們的目的地,汜水關挺進。
袁紹親征排場很大,加上這次董卓也到了汜水關,所以聯軍各部可以說是濟濟一堂,悉數到齊。
不過除了一人沒來,那就是袁術,不知道是不是被董賊的二十萬大軍嚇怕了,袁術昨夜居然不辭而別,給了借口是回魯陽敦促糧草,這借口竟然跟韓馥的一模一樣。
對於這個臨陣脫逃的弟弟,袁紹礙於麵子,並沒有發多大的火,就跟他放過韓馥一樣,他同樣對這個弟弟沒什麼辦法。
作為冀州的一支部隊,袁朗帶領著自己的黃巾軍也跟隨著袁紹坐鎮的大部隊向著汜水關趕來,他從沒見過這麼多軍隊一起出動過,場麵真的是夠大的。
董賊號稱來了二十萬,可是聯軍也相差不到哪去,就袁朗約莫計算了一番,盟軍的兵卒數量大約在十五萬不止,而且董卓軍也有可能是誇大其詞,壓根就沒二十萬,所以雙方的兵力是可以打成平手的。
從酸棗縣城往汜水關約莫百十裏的路程,加上袁紹儀式繁多,大軍上路較晚,所以這一天徒步行軍下來,也才走了一半的距離。
公孫瓚作為先鋒軍已經比中軍快了半天的節奏,他們所在的位置應當已經到了玉門渡,再往前走就是黃河。
十幾萬大軍要想渡河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三國演義裏麵說什麼呂布一到汜水關諸侯便趕來廝殺,這純屬扯淡,先不說百十裏路要走至少兩到三天,就說這渡河,起碼也得一天。
袁朗沒想到這一路會這麼艱辛,難怪韓馥、袁術腳底抹油跑了,原來他們才是聰明人。
隨行的諸侯士氣低落了下來,他們本來就很少從軍出征,現在讓他們三四天都在外麵晃悠,也真難為了他們。
當袁朗也趕到玉門渡口的時候,乖乖,那場麵,那是一個亂。
不過好在船隻都從民間征調了不少,所以外加上兗州本部停靠在附近流域的船舶,這樣一來才保證了過河的效率性。
過河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時的黃河處於裂冰期,河麵上的各種浮冰給船隻的行進帶來了不少的阻力。
不過好在有驚無險,當袁朗所處的中軍到達對岸的時候,隻比預期的時間慢了一個多時辰。
但是過河的代價還是付出了不少,聽曹操部傳信來說,他們的一艘裝載著兵士的船隻側翻了,船上一百多名兵卒最後隻救上了十幾個,其他的不是被衝向了下遊,就是當場給淹死了。
傷亡是難免的,可是傷亡也無法阻止大軍的繼續行進,盟軍既然已經到了敵軍境內,那麼他們從此刻起就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因為敵人隨時都有可能從某個方向冒出來。
約莫離汜水關(虎牢關)還有二十裏的路程,按這距離來算,先鋒軍公孫瓚部應當已經到了才是,可是這會兒一點消息也沒有,大家夥的心底頓時沒了底。
“勒令三軍,全速前進!”
袁紹也大覺情況有點不對勁,於是敦促周邊的諸侯,趕緊約束自己的手下加速前進,務必盡快的趕到汜水關,也好探聽公孫瓚部的下落。
諸侯分別下去下令,隊伍的新進速度明顯的提了起來,袁朗重回到了黃巾軍的隊列裏,他正跟張燕以及張白騎談論著一會兒可能發生的意外將如何處理的方法。
談話間,隊伍快速的移動著,當袁朗抬眼再看時,他隻見遠處一座巍峨聳立在天地之間的石城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尤其是那座可比天宮南天門的城門,更是讓袁朗見了不由得感歎,此真乃是一座易守難攻之險關也。
可是汜水關前此時並未發現公孫瓚等人的身影,難道是臨陣脫逃了不成?
袁紹擔心的也是這個,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袁紹當即命令河內太守王匡率領所屬軍馬前去汜水關叩關,倒是讓他成了先鋒軍。
王匡知道叩關就是要去挑戰在關前駐紮的呂布,他打心底是不想去,可是諸侯麵前難免丟不起這人,於是隻能硬著頭皮帶著自己的軍隊往關前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