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宴無好宴(1 / 2)

韓馥以及在場諸人的反應,看來早就在袁紹的預料之中。

袁紹低頭啐了一口,又接著搖了搖頭,隨後抬眼望著大殿之穹頂,最後才委屈的說道:“若有它法,紹絕無立新君之意!可是諸位也看到了,天子年幼深受奸佞蠱惑,咱們驅狼逐虎,緊隨其後卻是前赴後繼的弄臣!大漢王朝已經再也經受不起這種折磨了,所以,紹以為,需要立一成年之君為天子,方可保我大漢朝從此無憂!”

聽了袁紹的話,袁朗有了些感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權力情節,百姓希望當官,官員希望當更大的官,大官們無論有沒有資格大都會希望更上一層樓,當皇帝,是每個人都在心中奢想過的,可是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機會的。

袁紹之所以這麼做,難道僅僅是大公無私的,想要匡扶漢室這麼簡單嗎。

當然不是!

袁朗已經知道了袁紹的用心,以袁紹的能力一定不會想到立新君這種做法,他之所以這麼做,一定是他身後的智囊團給他出的主意。

董卓入京之後,為了快速確立自己的威信,廢掉了少帝劉辨,而擁立了陳留王王劉協,是為漢獻帝。

漢獻帝不過是十歲的孩童,身邊又沒有其他強有力的外戚勢力,朝政完全在董卓的掌控之中。之後,董卓殺死劉辨,逼死何太後,並且殘害了朝廷一些王公大臣。

董卓的暴行,激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十八路諸侯這才在反董的大旗下聚集起來,並且公推袁紹為盟主。

可是,隻要董卓手上有漢獻帝,就擁有了最高發言權,袁紹等人起兵,名義上隻是清君側,並不是謀反。可是,對於來自打著漢獻帝旗號的董卓的命令,關東諸將是遵守還是不遵守呢?遵守對自己不利,不遵守又是藐視皇權。

於是袁紹此時才會搬出漢獻帝年紀太小,處處被董卓逼迫,另立新君,方能杜絕以後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袁紹的這一套說辭背後的淺層意思就是為了漢室,可以你從深層次去品讀它,你才會發現,原來袁紹這是在為自己這盟主集權,他是在清除唯一一個能對他的盟軍最高統帥的權力、形成威脅的另一個至高權力,那就是皇權!

漢獻帝隻不過是個傀儡,他的背後,站的是董卓!廢除舊皇權改立新皇權,最直接的就是削了董賊的權力!這才是袁紹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

不簡單啊,不簡單的不是袁紹,而是圍著袁紹轉的那一幫替他出主意的人。

正當袁朗暗地裏分析著袁紹這樣做的原因的時候,韓馥已經從袁紹那裏,接過了所謂的“立新君倡議書”,並被要求在上麵簽字,以示支持。

韓馥不忙簽,而是讀了出來,上麵這樣寫道:“今天下崩亂,漢室衰微,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戮力盡心王室,共討逆賊!……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公立為主……”

以袁紹口吻寫的這封倡議書,先是寫了自己深受皇恩卻不能報答的無奈,然後分析了下如今董賊施虐的現狀,最後才提出來立新君的想法,其中用了“遠隔關塞,不知存否”這樣的話,意思是天高皇帝遠,也不知道小皇帝是活著,還是跟先帝劉辯一樣,已經被迫害了,意思很明顯,這就是“莫須有”,為皇位的交接變更埋下了伏筆,因為隻有當今皇帝死了才能立新君嘛,那麼現在不知道死活,也許已經死了呢。

那麼再看看袁紹推薦的新君人選是誰。

劉虞,劉伯安,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漢室宗親。時任幽州牧,他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確實是位最佳的新君人選。

那麼韓馥會乖乖的在上麵簽字嗎,顯然不可能。

韓馥一直將袁紹寫的倡議書看完也沒發表一個字的意見,在袁紹一再追問之下,他才從嘴裏蹦出幾個字,道:“我想先看看大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