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和約》的締結並不意味著空闊的海洋會就此平靜下來,既然剛剛結束的世界戰爭充分證明製海權的重要性,那麼每一個有誌於逐鹿海洋的國家以及他的統治者都不會輕易放棄讓國家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機會。
於是,殘酷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
這一次,率先提出擴軍計劃的是北海另一側的大英帝國。
約翰牛們雖然連續輸掉兩場事關海洋控製權的焦點戰役,可他們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海洋真諦的國家,英倫三島的居民們無法接受不屬於米字旗的星辰大海,更加說不出任何有關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話來,所以戰爭才剛剛結束,不列顛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重建他們的海軍。
參考英國人虛弱的財政狀況,英國人的《三年擴軍計劃》無疑是天方夜譚。雖然約翰牛們倔強地說皇家海軍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及奧克尼群島的慘敗間接為其海軍提供了更新換代的空間,節約了維護主力艦的不菲經費,所以大英帝國絕對“不差錢”,可是想要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以每年開工建造三至四艘主力艦的速度打造一支包括八艘快速主力艦,四艘傳統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的本土艦隊,這種奢望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一點。
相對於打腫臉充胖子的英國人,王海蒂領導的德國海軍就要務實得多。
根據1917年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德國海軍先後從蘇俄的波羅的海艦隊手中接收了四艘完好無存的甘穀特級戰列艦,又從蘇俄黑海艦隊那裏搜刮來一艘瑪利亞皇後級戰列艦和另一艘半成品。次年《阿姆斯特丹和約》締結,德國和意大利又分別從法國人那邊入手一艘孤拔級戰列艦和一艘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至此,德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三十艘,包括兩艘巴伐利亞級,四艘國王級,四艘凱撒級,四艘赫爾戈蘭級,一艘拿騷級,四艘甘穀特級,一艘瑪利亞皇後級,一艘孤拔級和一艘布列塔尼級總計二十二艘戰列艦,三艘馬肯森級,三艘德弗林格爾級,一艘塞德利茨級和一艘毛奇級總計八艘戰列巡洋艦。
按照英國人的理論,德國人勢必會浪費大量海軍軍費來保持龐大的主力艦數量,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一般情況下,一艘主力艦服役至其壽命大限的全部費用兩倍於它的建造費用。
鑒於戰後銳減的海軍軍費,德國海軍自廢武功也是應有之意,不過英國人顯然還是小看了王海蒂。
波蘭複國的消息曾經讓協約國所謂的軍事和政治觀察家們大跌眼鏡,尤其當王海蒂提出將“波蘭當做德意誌天然的、親切的盟友而不是附屬國”、“給予這個新興歐陸大國完整的海洋國家身份”兩項原則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素有德國“海軍第一戰略家”之稱王海蒂瘋了。
直到1918年,大洋艦隊主力艦數量過度臃腫的問題暴露,世人才如夢方醒。
德國人將從裏加灣到塔林的這一段海岸線白送給了波蘭人,坐實了波蘭共和國“海洋國家”的帽子。
既然有了“海洋國家”這頂帽子,波蘭人也不介意將它升級為“海洋強國”,於是從蘇俄人手中接收相當多的資源和財富的波蘭共和國一擲千金般地向盟主德國開出了龐大的購艦計劃。
就這樣,王海蒂折價出售了四艘服役狀態完好並且經過戰爭淬煉的凱撒級戰列艦,不僅豐富了海軍的小金庫,也滿足了波蘭人貪大求全的心理。
有了波蘭這個冤大頭做榜樣,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替德係主力艦打的免費廣告和王海蒂作為中國人所特有的小聰明,質量一流的德係戰艦遂成為一等一的暢銷貨,在1918-1921年這三年時間內製造了聲勢浩大的“德係風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筆橫財的南美人禁不住王海蒂“白菜價”和“跳樓價”的吆喝聲,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和毛奇號戰列巡洋艦很快就銷售一空。就連瀕臨解體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耐不住寂寞,大吃不記打地再次死性不改,以不到一千萬帝國馬克的價格縮衣節食咬緊牙關購買了一艘法國孤拔級戰列艦,並固執地將它命名為不詳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
瑪利亞皇後號戰列艦也很快就有了買家。盤踞在伏爾加河下遊和黑海沿岸的高爾察克最近風頭正勁,其領導的反動派武裝在蘇俄腹地攻城略地,備戰不足的紅軍節節敗退,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驚聞德國人以“白菜價”甩賣主力艦的高爾察克將軍情係海軍,遂決定咬牙購買一艘主力艦成撐場麵,再不濟也要恫嚇土耳其人不要在北高加索輕舉妄動。
到最後,就連與德國關係不睦的日本也偷偷派遣使者造訪柏林,詢問低價購艦的可能性。
王海蒂不希望日本保持一支強大的陸軍,通過不斷蠶食中國的方式獲得東亞霸主的地位,但是加強日本海軍,給美國人製造不痛快顯然是王海蒂樂於見到的事情,所以四艘甘穀特級戰列艦被一股腦甩賣給了日本人,其總購價僅相當於一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造價。
日本人獲得了四艘甘穀特級戰列艦,海上話語權大大增加,為此,英國人不得不向新加坡增援了鐵公爵號戰列艦和降級為近海防禦艦的無畏號戰列艦,美國人也不得不加強他們的太平洋艦隊。
全球性的軍備競賽一直持續至1921年,那一年,就連財政最充沛的美國和德國都無法繼續保持高額的海軍軍費,國家經濟已經這個世界繼續造艦競賽,除非將這種軍備競賽升級成準備下一場戰爭的備戰信號,而後者在和平主義思潮泛濫的二十年間戰期是萬萬不允許的!
和談,又一次和談。
這一次,故事發生在中國上海,德國、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日本海軍代表雲集遠東,商討限製海軍軍備競賽的可能性,並且達成了著名的《上海協議》,又名《上海條約》。
根據這份協議,德國獲得了六十萬噸的主力艦總噸位配額,英國和美國五十五萬噸,在王海蒂的支持下,日本獲得了英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四十四萬噸主力艦的配額,除此之外,《上海條約》還對各國的航空母艦噸位、重巡洋艦以及輕巡洋艦噸位以及裝備進行了限製。
在參加《上海條約》之前,德國人明顯對上海談判的大致走向有所察覺,所以德國海軍趕在會議召開之前,大大方方地拆卸、回爐和甩賣了大量老式戰列艦和巡洋艦以節約噸位,也就是這個時間,被改裝成近海防禦艦的拿騷級遺孤、功勳戰艦格奈森瑙號成為德國海軍曆史博物館珍貴的收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