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觀潮人(1 / 2)

人間八月,秋風漫卷,枯黃樹已落,隻是在廣陵道上卻仍舊是夏日盈盈,與北疆的凜冽秋寒,遠遠不同。

隻見江岸人頭攢動,老百姓擁堵難行。

每年的這日,八月十八,廣陵大潮天下一絕。無論是文人雅士,亦或是販夫走卒,在當天裏皆有意前來一觀江上“雄奇”的數不勝數,一時間萬人空港。這自十年以前,廣陵仍是大奉之際時便已經蔚然成風。

今中原幹戈方定,場麵愈顯得倍加喜慶。短短數載時間,七雄相爭,唯有剩下一個西涼,原大寧本該乘借著席卷五國之雄風,一舉吞並西涼,大一統而得天下才是,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理當如此?

然大寧的老皇帝卻是降下一道撫旨欲招降西涼徐氏父子封為大寧王朝異姓藩王,位極人臣不說,依舊還可以統領西涼本部兵馬,那可是整整二十萬鐵騎啊,名義上是要為中原大地鎮守西北,此舉大大出乎眾人意料?

京師一時間都為之所撼動。

傳聞那些時日嵩明殿外日日夜夜有大臣跪列其中。

更有骨鯁老臣磕死於大殿之上,隻盼著陛下能收回成命,並痛斥此舉無異於是放虎歸山,那西涼徐質豈肯久居人下!日後必然生變,還是早早除之為妙,實非老皇帝不想,隻是就在中原即將平定前夕,廟堂之上人人皆以為天下可期,成就千古帝業,卻是在這個時候有人夜入宮廷獻上所謂的安邦定國三策,其中處處皆以指明今後利害關係,使人對其眼光著見好生欽佩。

至於那位姓荀名良的年輕謀士日後前程將會如何,隻聞陛下觀後,三日不曾離開禦書房,第四日便是頒下一紙招降書,可見一斑。

其中言明:眼下之際塞外漠北蠻夷日拙壯大,其患莫過於最大,中原亂戰以來,五國遺民多有北逃,此時“北延”早已對中原構成威脅,且時而有南下以爭天下之意,不得不說虎視眈眈,而中原如今又是亂戰落幕之後的山河破碎風飄絮的光景。

實在是不宜再大動幹戈。

否則中原生變,此其一,其二招降西涼徐氏父子,以鎮守國門,西北雖虎據天險,可以依憑地勢而對中原有俯衝之勢,日後尚且還有擁兵自立之患,然則地貧民少,充其量不過百萬戶耳,錢糧兵皆不足以支撐其屹立於中原與草原這兩座龐然大物之間,此其一弊也。

何況西涼與蠻夷彼此早有不和,後者常常侵擾其地,虜掠其民,早已為西涼百姓所憎惡,不說別的,就算徐氏父子日後有投靠北延之意,也深恐為西涼百姓所不容,此其二弊也,斷其後路。

大寧本大可以放心,隻需以待天時來臨之際,等其兩者內耗,中原得以休養生息之後,此時彼竭我盈,重整旗鼓,合六國之國力,兵岀潼關,再斷西涼自青幽兩州取糧之道,則吞滅西涼一掃漠北草原指日可待。

故而才有五國皆滅,僅餘西涼之局麵。因此常有對西涼王徐質依舊可以在西北當作土皇帝作威作福而感到義憤填膺的朝堂官員,甚至是百姓書生提及皆無不笑言“莫不是荀君,西涼當滅”,任你西涼王手底下那二十萬雄兵如何人強馬壯,終究還不是比不過一書生三寸不爛之舌,而這些都已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當今中原局勢日益安穩,在新帝登基之後,廟堂更是顯示出來一片大好形勢,比起以往那些年動蕩不安來說,百姓安居樂業,倒是眼前的江湖在不知不覺中替代了以往的國家大事成為當下百姓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像是新晉的武榜十八人,還有就是好事之人仿照武榜弄出來那子虛烏有的英傑榜,且都是時下大街小巷中說書先生們用以搜刮錢財的重要談資,像什麼女子劍仙終於成功躋身天下十人之列,吸引江湖大大小小的女俠仙子紛紛爭相模仿,還有就是什麼天下三大劍林中的南宮世家,其嫡長子南宮太平從小棄劍習刀,在被趕出家門之後,遊走江湖短短數載,卻是已榮登英傑榜榜首,反觀南宮世家裏其餘子弟竟是被橫壓了一頭,此舉無異於是在南宮世家的臉麵上狠狠括了其一個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