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蘇雲在更衣室換衣服,鄭仁始終沉默。
“你想什麼呢?”蘇雲問到。
“孩子們的病。”
“你要不要臉?”蘇雲鄙夷的問到:“剛畢業幾年,就孩子們孩子們的叫,那是你能叫的?”
“當一年住院總,就覺得自己老了很多。”鄭仁道。
“才幾個月而已,連半年都不到。”蘇雲糾正鄭仁話裏麵的語病。
“別鬧,你說什麼問題都沒有,可是又惡心嘔吐,你見過類似的病例麼?”鄭仁問到。
“單獨的見過,你也見過,不就是癔症麼。”蘇雲顯然也想了很多。
和鄭仁聊天的時候,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說。這話要是當著其他人,即便換了是周立濤……甚至是老潘主任,他都不會說。
癔症,又叫分離轉換性障礙。
它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
癔病的主要表現有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而其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急診科,經常性的能遇到癔症的患者,像是在海城臆想自己懷孕的那個女孩兒就是其一。
但兩三個人同時發作就沒有了,就更別說帝都醫大幾百個學生同時發作。
蘇雲說完,拿出一根煙,扔給鄭仁。
“別想了,且走著看吧。”蘇雲道。
可是他扔過去的煙,鄭仁沒有接,落在身上,掉到地上,滾到一邊。
“想什麼呢?怎麼總走神?”蘇雲皺眉。
“癔症?群體癔症,你有研究麼?”鄭仁忽然問到。
“……”蘇雲楞了一下,隨後搖了搖頭。
“你別動,我想想。”鄭仁又進入了那種搜索病例的狀態中,整個人看起來像是一座石雕。
“沙雕。”蘇雲鄙夷,“別特麼想了,群體癔症,你以為是鬼壓床?還是集體的那種?”
“不是那麼回事。”鄭仁道:“史料記載,1518年夏天爆發於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斯特拉斯堡,突然開始的一種跳舞瘟疫,你有印象麼?”
“一位婦女突然在大街上起舞。連續跳了四天後,參與跳舞的人就達到34人,街道開始擁擠。一個月的時間內,整個城市就已經有400多人在快樂搖擺了,被堵得水泄不通。”蘇雲皺眉,“你說的是這個?”
“嗯。”鄭仁彎腰,找了找,撿起掉在地上的煙,似乎心裏已經有了想法。
“我覺得是史料有問題,這種嘩眾取寵的事情,極有可能是當時的吟遊詩人編纂出來騙人的。”蘇雲不屑一顧,“像修女學貓叫,這些事情都一樣。”
中世紀記載中,更加駭人的情景還屬巴黎修女集體學貓叫。
這一切,都始於其中一位修女發出的一聲“喵”。隨後,周圍的修女們也像被傳染了一樣,陸續跟她一起學貓叫。
修女的貓叫聲是有規律的,所有修女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段內喵喵叫上幾個小時。
據分析,群體性癔症多發於學校、工廠、修道院、軍營等紀律嚴明,環境壓力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