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射頻消融術應用於心律失常的患者,後來發現腫瘤散熱差,使腫瘤組織溫度高於其鄰近正常組織,加上癌細胞對高熱敏感,高熱能殺滅癌細胞,而副作用不發生。
所以射頻消融也用作腫瘤的治療,效果相當於外科手術切除。
鄭仁在海城市一院給鄭雲霞做的第三次肝癌介入手術,就是用了射頻消融的手段。
手術很成功,術後鄭雲霞到現在還沒發現腫瘤組織有複發的跡象,效果和手術切除差不多了。
在腎髒交感神經射頻消融術治療腎源性高血壓的手術中,出現了這樣的後果,肯定是射頻消融的頻率不對,鄭仁是這麼猜測的。
試一試就知道了。
反正給鄒嘉華做完了手術,手術訓練時間還有很多。
其實鄭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很重的,尤其是醫療上的各種未知,更是特別好奇。
他知道,完成這樣一個治療,可能意味著幾萬、幾十萬患者的疾病得到治療。關鍵是,這種“試驗”,消耗不了多少手術訓練時間。
消耗的,隻是實驗體而已。
直視下,鄭仁開始對實驗體的腎交感神經起始段做射頻消融。
腫瘤組織的射頻消融的頻率,一般在460k Hz左右。心髒射頻消融,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與病情的不同,射頻的頻率一般在200KHz - 750KHz左右。
梅奧診所采取的頻率是510KHz,這不能說是錯誤。
鄭仁估計,這並不是第一個接受腎髒射頻消融術的患者了,采用的頻率,是有理論依據的。
可是正是這個理論依據出現了問題。
他猜測,要是手術成功,這個頻率應該是比510KHz小才對。
於是鄭仁開始做實驗,不斷變化各種射頻的頻率,實現自己的目的。
最後射頻頻率到185KHz的時候,效果最理想。
這個頻率和梅奧診所研究組的頻率相比,足足差了將近兩倍還要多。而且該頻率已經超出了正常醫療用射頻的頻率,顯得略低。
雖然如此,這卻是事實,是客觀試驗的結果。
這個試驗,現在對鄭仁來講雖然是無意義的,但是他總是想知道為什麼。
而且鄭仁隻是尋找到了如何安全的用射頻的手段“切斷”腎交感神經,卻並不知道眼前的患者被高頻率的射頻針融化、固化的腎交感神經是如何重新和腎動脈融合的。
這要是仔細研究下去,怕是有一年的手術訓練時間都不夠用。
鄭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便從係統手術室出來。
“那就這樣吧。”鄭仁看完了所有的病曆,隨後說到。
“手術?”蘇雲問道。
“嗯。”鄭仁道,“手術大概率能解決問題,還是做吧。”
達尼洛·阿科斯塔教授像是看白癡一樣看著鄭仁,在他看來,這種外科手術,幾乎是蒙著眼睛在做,根本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
眼前這位年輕的華人醫生,也隻會為試驗失敗充當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