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計算機斷層影像,簡單說就是把麵包切片。
B超檢查是利用超聲波產生回聲的原理來檢查的。
超聲能向一定方向上傳播,而且可以穿透物體,如果碰到障礙,就會產生回聲,人們通過儀器將這種回聲收集並顯示在屏幕上,可以用來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輔助診斷。
就是挑西瓜的時候,事先敲一敲,聽聽聲。
而核磁共振,則是搖一搖再看。(注1)
各有各的好處,並不能說核磁就要比CT更好。隻是最原始的X光片,已經漸漸退出曆史舞台,隻有極少數的病還需要X光來判斷。
鄭仁取得了B超的影像資料並還原後,他發現自己能勾勒出來CT的影像。
但是這沒有屁用。
乳腺CT?根本就沒這種檢查,至於為什麼沒有,說好幾天都說不完。
最後鄭仁把影像數據轉換成乳腺MR,雖然有些模糊,這才勉強得到最後的結論。
乳腺的核磁共振,剛剛進入臨床不到十年的時間,鄭仁還沒有親眼見過。隻是在係統圖書館裏,看到過相關的資料。
對於能初步勾勒出來乳腺的MR圖像,鄭仁也很詫異。不過誰管呢?隻要能診斷明確,就是好的。
而齊主任問的那句話,聽上去像是探討,其實齊主任是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鄭仁想了想,覺得這件事情一言難盡,便微笑道:“齊主任,您先看患者,等您忙完,我跟您彙報。”
話說的很客氣,齊主任微微一怔,隨後看鄭仁的目光也有了些許的改變。
鄭仁和蘇雲出來,和患者、患者家屬擦肩而過。
患者是一個小男孩,十歲左右的樣子,他媽媽牽著他的手進了B超室。
鄭仁看到係統麵板上紅乎乎的背景和診斷,心情有些低落。這麼小的年紀,就已經是腫瘤晚期了,還真是讓人生出些許的唏噓。
出來後,鄭仁和吳小妹說到:“你們先回去吧,明早最好別吃飯喝水。術前檢查我看你在魔都都做了,明天我們要找機會,做病理穿刺活檢。至於切除還是不切除,要看你各人的想法。”
吳小妹處於懵逼狀態,鄭醫生越說越像是真的。
可是,這種最美好的事情,不是應該隻是想象出來的麼?真的會是這樣?
“鄭……”
“小妹啊,老板都說了,你按照老板說的對就是了。”蘇雲道,“要是有問題,明天做一個病理,也就真相大白了。你在這兒問來問去,最後也還是糊塗的。”
鄭仁碰了碰蘇雲,常悅瞪了他一眼,蘇雲撇嘴。
他和吳小妹可沒什麼關係,不像是鄭仁,當時給吳小妹的父親做了疝氣修補的手術,算是醫生和患者家屬的關係。
但他說得對,有些事情,不管說多少遍,最後都不如病理檢驗的金標準來的準確。
……
……
注1:這個比喻,來自好醫生官方網站17年的一篇文章。覺得描述的雖然不盡如是,但簡單通俗易懂,就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