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文章完稿的時候,想想如果以後能繼續這樣,將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以各種方式,比如文學與藝術,都去升華一下,生命會很踏實很美好。因為當下的內心就完全沉浸在這種喜悅的意境中,經常會聽著許多柔美抒情的音樂,甚至流了很多眼淚,享受著這個感動自己、與潛意識對話和自我整合的寫作過程。當然,這也是需要自己保持專注和覺知去積極努力,才能做到的。
寫作出於心靈成長的定位需要,加入了很多心理學與社會現象描述與分析的內容,但盡量避免流於心理科學的嚴肅刻板,所以筆觸偏於綿密而情感化的女性視角,以及眾多有趣的青春題材。
如何保持心靈的溫潤柔軟,以及延續不斷的青春活力,仍是每個人內心深層次的迫切需要,因為在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理想與現實的抗爭與無奈,很多內心願望的失落,以及麵對未來的迷茫,人們似乎很容易失去內心的青春,漸漸變得冷漠和僵硬。
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小說的幾位主人公純屬虛構,不存在與現實人物的直接對應。事實上,既然首先是剖析自己的心靈成長故事,可以說,他們都是我的多元人格的部分投射,每個人都有我的影子,此外還有一些我的同學和朋友們的原型參照。所以可以說,文章首先也是寫給自己,希望能將自己的人格結構向進一步的豐厚與多元化繼續整合。當然其次就是寫給同齡朋友看看,有些真心話和內心感受,現在覺得隻能和同齡人傾訴較為合適,也許是因為一代人相對相似的經曆與集體潛意識,隻能同齡人才能傾聽和理解彼此的處境和感覺。
還想聲明的是,正如痛苦和快樂構成現實的全部真相,不會刻意美化或針砭自己和同一代人的青春,也不會刻意聚焦在各種正負麵因素,因為一方麵描寫負麵題材和創傷的部分相對要謹慎一些,另一方麵更重要的,還是要積累那些美好的素材來幫助自己度過低穀的時刻。
尤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關於文中一些類似於星座和宗教的話題,不涉及科學的真實性問題,完全出於文學需要和客觀現象描述。現實生活也如此,我自己完全理解為心理認知的象征和投射,積極心理暗示就接受,消極心理暗示就回避。出於多年的內心成長感悟,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人總結出一些人格的閃光點和係統分類,以及還有人提醒你要注意些什麼,我覺得終究是件好事。
還有,故事的重點是友誼,以及隻能點到為止萌芽時期的愛情。就兩性與親密關係的話題,或者說關於愛情中一些更深刻的東西,這是未來的探索方向。回想幾年來和老同學們一起去唱KTV,然後一起去聚餐開始八卦各地同學的動態,誰換工作誰又去讀書了,誰出國誰回國了,誰結婚誰生孩子了,誰又單身了,大家早已感同深受並且一致認可的一點就是,愛情與其說到最後是一種親情,不如說是一種習慣,但同學之間的友誼卻很早就轉化到一種暖暖的親情。從學生時期到現在,就對異性而言,自己喜歡過很多人,那又怎樣?在這個很容易體驗到空曠、孤獨與冷漠的世界上,人能互相喜歡得上就不容易,甚至有時候,寧願自己能喜歡上遇到過的每一個異性,或每一個生命。當然這在現實中做不到,而且僅產生好感也並不意味著要去采取什麼行動。而且,多年的內心經曆告訴自己,認知和覺察生命的大愛與大我,更是一切友誼與愛情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在此,也要特別感謝的是,文中引用了不少名人名言,還有同學和朋友們在各種場合情境說過的一些話。也許有裝飾與堆砌之嫌,但本意就是出於彙總、記錄與懷念一下曾經給自己帶來觸動的種種,自己寫得開心就好,也無傷大雅。所以,對於和自己的人生軌跡有過重合、眾多現實和虛擬世界中的朋友,再次表達無盡的謝意,你們的存在,與你們之間的對話,豐富安定了我的文字與心靈。
孜孜不倦做了這麼久的文學慕道者,現在終於可以大大地吐口氣了。小說的完成,比起兩年來我的一堆心理學作業,相對而言還是輕鬆一些,因為80%都靠著隨興所致的靈感,以及從意識中源源不斷自然流露的文字,當然20%還是要努力集中精力,督促自己落實。上大學到現在已經十年了,雖然已年近30歲,但當下的感覺就是人生很多精彩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創意和活力需要釋放,希望自己的青春期可以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在北京生活的幾年也很多精彩故事,未來會更多,自己會慢慢寫下去。
美妙的人生,既是一場修行,也是一場盛宴。滿懷純粹的盼望,合一的信心,一切的一切,隻為專注守候,那份身心的平靜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