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
猛然間再次聽到“德川家康”這個略顯陌生、而又似曾相識的名字,不禁令唐衛軒心頭微微一緊。
當年伏見城中的驚險一夜,至今,唐衛軒仍記憶猶新。而回想起當初那名靜靜地坐在不遠處、看起來其貌不揚的德川家康,麵對著起伏跌宕、幾番轉折的驚險局麵,任周圍的其他手下數次目瞪口呆,甚至驚詫地或大呼小叫、或氣急敗壞、或喜形於色,但是對其而言,觀戰時出現在其若隱若現的麵龐上的,卻是一副自始至終都不苟言笑、略顯沉悶的淡然表情。深藏不露之下,實在讓人猜不透其到底在考慮些什麼。。。
即便是在之後宣旨的宴會上再度打了個照麵,與其他倭國大名相比,此人在不經意的言談舉止中,也似乎總帶著幾分難以掩飾的穩健氣勢,與舉手投足間的不怒自威。
盡管對另外西軍陣營的那位石田三成不是很了解,照理說也應當絕非是尋常之輩,但對手若是那位即便時隔多久、但是此刻想起來依然都令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的德川家康的話,恐怕。。。
冥冥之中,唐衛軒似乎已經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強烈預感,豐臣秀吉已死,今後倭國之內,怕是再也無人可以壓製得住這積聚已久的一代梟雄了。而在這場倭國再度大亂的動蕩之中,德川家康,或許就將是倭國即將繼而崛起的新一代霸主。。。
雖然對此人有著深深的提防與警惕,但是,想到其曾借釋放自己而示好於大明的舉動,或許,在其登上倭國天下人的寶座、又目睹過前後兩番勞而無功的朝鮮之戰後,想必應該不會與大明或朝鮮再度擅動刀兵了吧。。。
同時,比起日後尚還模糊不清的未來走向,回想起那個伏見城中驚心動魄的血色夜晚,唐衛軒的腦海中,又慢慢浮現出一個曾十分熟悉而又漸漸有些生疏的紫色身影來,在心裏,似乎也微微有種久違的觸動。。。
而一旁的程子頤,卻似乎沒有注意到唐衛軒此刻內心的這一縷波動,繼續毫無保留地介紹著倭國那邊其所知道的情況:
“說到咱們當初在朝鮮的那些老‘熟人’們,加藤清正、黑田長政這些人基本都選擇加入‘東軍’一側,就連九州的島津氏,據說也傾向於率軍歸屬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一方。看起來,勝負的天平已經有所偏斜了。。。”
自顧自說到這裏時,不知為何,程子頤的臉色有些灰暗,好像對這場和大明與程家都幾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倭國內戰,不太希望德川家康的東軍取勝一樣。。。
而很快,程子頤又忽然想到了什麼似的,臉上頓時露出幾分冷冷的訕笑,用既有些無奈又有些譏諷的語氣接著說道:
“對了,說到這個,率領島津氏軍隊出征的,好像又是那個被稱作“石曼子”、當年在泗川城外大敗中路軍、同時也是陳璘奏報中所言已然在露梁海戰中將其擊殺的敵將——島津義弘。”
尤其是在說到“同時也是陳璘奏報中所言已然在露梁海戰中將其擊殺的敵將”時,程子頤著重加強的語氣中更是充滿了一種濃厚的調侃與譏諷意味。。。
對此,唐衛軒也是不冷不熱地淡淡一笑,沒有多說什麼。
其實,說到當初陳璘的“大捷”奏報,唐衛軒當年就多少有些心知肚明,對陳璘奏書中所陳之功,抱有相當的懷疑。雖說並不敢保證了解倭軍的所有大小將領,但是唐衛軒畢竟與倭軍交手這麼多次,甚至還為了議和之事兩番去過倭國,在幾次重要典禮上,大致上也與倭軍大小將領都算聽過名字、有過一麵之緣,但是,卻就是從沒聽說過陳璘所俘虜的被稱為倭軍統帥的平秀政和平正成兩人。。。
或許,隻有上天和陳璘才知道,那兩個最後被淩遲的倒黴鬼,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地位和身份。
但是,話說回來,不僅死了鄧子龍和李舜臣、還最終放跑了順天城中小西行長的主力,若再不能抓到幾個重量級的敵將,取得所謂的島津義弘的首級來請功,水師主將陳璘怕是也根本難以交差。
而對於皇上和朝廷來說,無論事實是否真的如陳璘的奏報所言,都同樣需要在那最後的戰役之中,取得一場足以稱道的大捷,彰顯大明威儀。
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
至於是否損兵折將,又為何所向披靡的天朝大軍遷延日久才結束了這場戰爭,無論皇上、朝廷還是多數黎民百姓,恐怕,也根本無人願意去多想,又有誰會去仔細在乎某場戰役裏的具體貓膩呢。。。?
想到這裏,唐衛軒不經意間又下意識地輕輕搖了搖頭,略顯憂心的表情中,卻最終沒有再多說什麼。
而在提到島津氏後,程子頤頓了頓,繼而又提到了另一位昔日‘老熟人’的名字:
“而至於小西行長嘛。。。則好像也已響應號召,不久前就率軍離開其九州的封地、往京都而去了。隻是,不同於前麵所講的加藤、黑田等其他幾人,小西行長率部所加入的,乃是與德川家康所率東軍相對立的——‘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