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字獄縛人口舌,上官府深陷反案(1 / 2)

南唐後主李煜在亡國後所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堪稱一絕,是其被毒殺之前所作,被稱為絕命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趙佶國破家亡之時所作《燕山亭》,發出“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的淒涼哀嚎,廣為流傳。

但是,並非所有的亡國之君都有此才情,大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則為我們留下了一段不解之謎,並以此引出兩世三府一帝王的恩怨情仇。

《杏花零》的故事,就是從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場文字獄開始的。

1644年,閏年,猴年,農曆甲申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三年,大順朝永昌元年,大西朝天命三年。

這一年,亂世之秋,四政更迭,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殉國,大明王朝宣告結束,史稱“甲申之變”。

清兵入關後,遭到漢族等各民族人民的武裝抵抗,清朝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大型屠殺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等。

李自成攻入北京決定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而山海關戰役則決定了中國曆史的走向-大順還是大清主政中原。

而每一次新舊王朝的更替都伴隨著生靈的塗炭,家國的破亡,萬民的無助,無論是誰,都隻是滄海之一栗,隻能苟延殘喘,偷生度日,隨波逐流,盡量讓自己漂的更順暢從容些而已。

文字獄自古有之,但在清王朝統治的二百餘年間,從未間斷。

在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發生過166起,第一場文字獄是順治朝“張晉彥案”,以康熙初年莊廷龍明史案和雍正末年呂留良案為最大,涉及2000餘人,以順治一朝最為黑暗,達到頂峰。

文字獄是清廷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製的手段之一,是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化恐怖製度。

究其原因一是清先祖世受皇封,入主中原後,忌諱於此,凡涉及此類者,皆以“大逆罪”進行殺戮;二是清初反清複明思想文化久不能除,引來統治者的強權高壓手段。

龔自珍詩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隻為稻粱謀”,可見一斑。

上官青雲,禮部侍郎,京城著名的文人,才貌俱佳,樂善好施,結交廣泛。尤其和京城名仕刑部孟義仁和兵部謝泊安交好,三人並稱“京城三傑”。

時人稱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可見一斑,頗得京城文人與江湖人士推崇。

作為禮部侍郎的京城名仕上官青雲一府,平平安安,與世無爭,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清入主中原後,因其巨大的聲望和在京城乃至全國文人中的口碑,用之,以封文人之口,日子倒也過得清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