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理好水患後頗得人心,眾人推舉成為天下領袖,後將華夏大地分九州,九州之地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時隔一千六百餘年,天下九州部族林立,原來皆為豫州共主所分封,九州設九主,各州之主稱之為君上。
九主共奉豫州之主為共主,稱王上。共主所在都城為天下中心,故改稱中州,意為天下中心之州,共主有轄天下之權,可調度九州駐軍之兵,亦被九州之君、臣、民所敬仰。
除了共主派遣的九州駐守兵將以外,各州君主均有朝堂自募的內朝之兵。內朝兵員隻聽本州君主調令,九州駐軍是共主派遣,駐軍守將由共主調任,隻聽共主和駐軍將軍命令。
舊曆九州五十年秋,冀州之主因個人貪婪好戰,為擴張疆域與青、梁二州締結盟約,侵擾中州邊境,直跨南方之地,圖謀分割中原。
因各自利益導致各州相互廝殺,弄得百姓不得安寧,致使人口銳減,加之州內山賊盜匪猖獗,部分州下郡城出現諸多割據勢力。
仁厚的荊州之主本想守土安民,因他州來犯,也卷入這場混亂之中。
天下大亂中州也陷入其中,無力再管轄他州。致使各州不再尊奉中州調令,混戰近百年。
中州本為九州領袖,被視為京都,州富民強,軍隊總數達一百五十萬,在這場長達百年的戰亂廝殺中,州境實力受損不少,駐守在其他八州的軍隊有些因供給不足導致轉投他軍。
曾經作為天下中心的中州,曆代都是王儲正統,隨著先祖曾經分封的各州綜合實力增強,正統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現今天下大亂,中州之主薑啟趁勢借機聯合兗、徐、荊三州助各州平定朝局紛爭,安撫各州民眾,並再度派遣駐軍前往各州鎮守,其目的有三:第一便是穩定各地朝局;其二監視各地軍隊朝堂動向;其三鞏固自身正統地位。
戰亂已平,天下已定,各州之主會盟於中州雲夢山,作為這場戰爭的止戈領頭人,也是勝利者之一,薑啟再度恢複了中州百年來的正統地位,被推舉為天下共主。
兗州、徐州、荊州同樣作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繳獲軍械無數,獲利頗豐,州之實力大增。
薑啟為穩固各州人心,他也深知中州現在實力受創,各方野心不小,以現在中州的實力不足以更好領袖其餘八州,便與其他八位君主共立盟約:共主之位三十年為一屆,到了年限後由在位共主推舉下一任,最後九主會盟商議確定,才能加冕稱王。
擬好盟約後,外加了一項說明:在位共主薨逝,隻要在任期內,其繼任者仍為天下共主。如繼任者舉止不端,昏聵無能,天下可誅之。
眾州君都一致同意,隨即蓋章簽名。
天下暫時已定,眾君及臣下皆拜薑啟。在薑啟的要求下,戰亂挑起的冀州以及附庸的青州、梁州無奈派州君公子來中州朝內任職,實則是作為質子以便於防範三州。
新朝二十八年冬,薑啟已經在共主這個位子上足足坐了二十八年,這些年裏他個人也算對政事兢兢業業,對百姓民生非常重視,隨著年紀愈漸增加,慢慢也有些昏庸戀權,事事不放權,使中州優秀青壯派無法施展抱負。
朝堂均衡之狀早已不複存在,朝堂上有些人陽奉陰違,暗自勾結培植外部勢力,年近五十三的薑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脅。
中州朝堂分三大勢力,加上鄰近的冀州之主貪得無厭,青州朝內被外戚把控,是一個非常不確定因素,如果幾股勢力聯合起來,薑啟權利被架空,中州朝堂亂則天下亂,覬覦天下共主之位的州君必會蠢蠢欲動,甚至挑起事端,那麼天下會再一次出現混戰局麵,百姓又要飽受戰亂之苦了。
薑啟深知一州之力現如今已無法完全節製其餘八州,雖派遣在各州的駐軍有一定震懾作用,但是薑啟還是很不放心。再者各州的駐軍所耗軍費頗多,另中州財權吃緊,如再繼續下去,中州一樣也會陷入混亂。
各州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經濟、政治、軍事實力顯著提升。
中州朝堂上,以及民間多股勢力盤根錯節,薑啟對於當前鞏固王位,穩定政權,收緊財政,避免戰爭的法子已經想了許久,最後與朝內近臣達成共識,必須在其餘八州中選一繼承者,讓其代管理諸州或是分而治之,分權治之,這樣自己也好騰出手來處理朝堂各派係與民間勢力。
再過兩年薑啟三十年共主的任期也就要到了,在選擇哪一州作為繼承這個問題上薑啟也是深思熟慮良久。
現今冀州派係林立,州君主齊奇雄野心勃勃,又極其貪婪。近些年來常與東北部東夷人聯係,沆瀣一氣,侵擾北部遊牧狩獵部族東胡,東胡百姓對冀主恨得咬牙切齒,縷縷派使者到京都控訴都無疾而終。
冀州作為九州北部重要屏障,薑啟又不得不施恩於冀主。隻怪冀州是舊曆五十年秋那場戰亂的罪魁禍首,薑啟對往事依舊曆曆在目,即便冀主有稱霸之心,繼承者絕對不會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