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帝國第三十七章殿試(2 / 3)

他可沒有膽量抬頭打量皇帝,隻是暗暗責怪自己胡思亂想,以前哪有機會能見到皇帝。

“朕希望今天各位都能取得好的成績,趙愛卿,沒有其他事,那就開考吧。”

“是。”禮部尚書趙良極站了出來,一揮手,後麵跟著十來人,手上捧著大堆試卷向外走去。

殿試也叫“廷試”、“廷對”, 源於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於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

宋開寶八年,宋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製。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後的進士分為五甲,明朝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宋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因為錄用的人數較少,通常隻有二三十人,都是由皇帝親自麵試,隨著錄用的人員人數增多,皇帝不可能有精力再一一麵試,殿試也就改成了皇帝監考,士子現場答卷的模試。

宋朝是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製度化的朝代,不過就狀元的產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非常有戲劇性,多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這種方式有意無意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沿用了三十年,共產生了二十二位狀元。

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固然是人才氣的一種體現,但僅以此確定名次高下,終究有失偏頗。再說,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狀元,而一當了狀元,不僅名氣大、入仕起點高,而且以後升官也比別人快得多。

這樣,繼起的讀書人準備考試就隻在寫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質量,更不肯認真在積累知識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價,以製造知名度。

已經有了應試資格的舉子也以此為榮,準備應試的學童也群起仿效,逐漸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影響十分惡劣。一些有見識的朝臣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再向宋太宗上奏章。宋太宗很快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害性,便立即改變做法,才決定不再以行文的遲速作為決定名次的標準。

今天的殿試,名義上由皇帝主持,操辦者統由禮部安排,宮中太和殿雖然寬大,如果容納二百多人同時考試也顯得擁擠,殿試的場地幹脆放在太和殿前麵的廣場中。

現在正是秋天,正所謂秋高氣爽,禮部的官員早已在廣場上搭好竹棚,士子端坐在竹棚下,不冷不熱,剛好可以發揮好成績。

竹棚下麵已擺放好桌椅,桌椅上寫好了應試者的名字和號碼,各人對號入座後,禮部官員開始發放試卷。

這次考試總共為三個時辰,中間有一刻鍾的時間吃飯,休息,考場嚴禁走動喧嘩,一旦發現,旁邊監考的官員馬上就會將違紀的士子帶出場外,試卷作廢處理,二百多人無一人敢出聲,無論這場考試是好是壞,都不失有一個官位,大家到了這個時候,自然沒人敢大意。

和以往殿試隻做一遍策論不同,這次殿試的內容也涵蓋了多方麵的內容,可以說是物理、數學、曆史、地理方麵的知識全部都有,最後一遍才是策論,策論的分值隻占了四分之一。

這些題目都是由朝庭下屬的各個高等學院抽調教師擬定,出題之人確定完了題目,便全部封存起來,而出題之人也集中在一起,時刻有人監視,嚴禁外人接觸,至到今天士子考完,才能恢複自由。

考試一開始後,李鴻基也坐在太和殿外麵,太和殿的台階高出整個廣場六七米,從這裏可以一覽全場,禮部官員也將一張試卷送到了皇帝的手上,為了保密,這次殿試的題目連李鴻基自己也是現在才看到。

象物理,數學兩門學科最初是按照李鴻基自己記憶加上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化學則沒有分門別類,而是依附在物理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