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帝國第三十六章黃金之爭(2 / 3)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李淮庸眼中閃過一絲堅定之色,回道:“萬歲,這可不是區區黃金,臣聽說此次響尾蛇團獲得的黃金之數價值數千萬銀圓,朝庭一年所入,不過一億銀幣,看似不少,但若是扣除官員,軍隊等巨大開銷,加上在建的安京鐵路,真正可用來應急的銀圓不過三百萬之數,皇上,朝庭能動用的銀子才三百萬哪,還請皇上三思。”

這樣一算,響尾蛇團的所得是朝庭一年可自由支配的十倍之數,在場的文武官員被李淮庸所說嚇了一大跳,以前盡管所有人都認為這筆黃金數目巨大,但誰也沒有想過巨大到如此地步,居然可抵朝庭自由支配收入的十倍還多。

這下嘩嘩的跑出了一大幫官員,跪滿了一地:“請皇上三思!”

眾人都眼巴巴的望著李鴻基,盼著皇帝說上一句,將響尾蛇團所得收歸朝庭,李鴻基又好笑又好氣,朝庭能動用的銀兩每年雖然隻是三百萬銀圓,但實際上存銀還有近億銀圓,根本不用稀罕響尾蛇團的那筆黃金,若不是怕這麼多的存銀一下子湧到市麵上會造成物價動蕩,李鴻基恨不得馬上將存銀的大部分花光。

李鴻基雖然不學經濟,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道理還是懂得,如果國庫中的銀子太多,市麵上的銀兩必定減少,並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反之,如果將國庫中的銀子一下子撒出去,也會不利於經濟。

現在朝庭所做的就是盡量將預算平衡,在這基礎上做幾個大工程,慢慢將國庫中的存銀鑄中銀幣花出去,國庫不可一日無銀,但存銀也不可太多,不過,這種思想要讓一直認為國庫存銀越充足越好的官員們理解還是一件困難之事。

響尾蛇團這筆錢運回中原,肯定會給全國的經濟造成影響,但這種影響將是正麵為多,銀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多是提高一些奢侈品的消費,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不大,若是收於朝庭,除了使國庫的存銀增加更充足外,不會有多大用處,為避免經濟受到重大影響,朝庭反而不能隨心所欲的把這筆錢花出去。

李鴻基腦子急轉,不知該怎樣向自己的手下群臣解釋這種經濟上的事情,即然一時三該解釋不了,那就幹脆不用解釋了:“朕已經考慮過了,人無信不立,何況朕仍天子,決不會對自己所立之法出而反爾,此事各位愛卿就不用爭了,何況朝庭存銀尚足,各位愛卿大可不必擔心。”

眾人想起國庫中還有近億銀幣的存銀,心中鬆了一口氣,起來退回到原位,陳宇是戶部侍郎,又是戶部銀行的行長,對於朝庭的家底自然最為清楚,見皇帝不允,也就退了下來。

李淮庸卻是想不明白,皇帝為何會對這麼一大筆錢無動於衷,還不死心,回奏道:“啟稟萬歲,臣還有話講。”

見李淮庸不依不饒的樣子,李鴻基心頭火起,冷冷的道:“講來。”

眾人已聽出皇帝的語氣不對,都為李淮庸捏了一把汗,李淮庸卻象毫無所覺,侃侃而道:“前明之所以滅亡,仍是思德侯求治心切,對大臣動則殺戳,又天災頻繁,朝庭年年加餉,百姓苦無活路,才紛紛造反,大明數百年的天下一朝傾覆,可是朝庭為何會年年加餉,還不是實在是朝庭無銀可用,若是前明國庫中能有這價值數千兩銀幣的存銀,臣不敢說前明不會滅亡,但至少還能拖上幾年,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皇上若任由這大筆黃金留落民間,日後有事而國庫無銀,則悔之晚矣。”

“混帳,你把朕比作什麼?”李鴻基聽得氣悶無比,不由猛拍了一下龍椅。

李淮庸才知道自己一時口快,不小心把皇帝和現在仍然在押的前明皇帝相比,可以說是嚴重冒犯了皇帝,卻是脖子一梗道:“皇上英明神武,自然可以不在意區區數千萬銀幣之財,可是後世子孫未必有皇上之才,若能留下此筆錢財給後世子孫作急用之所,後世之孫必定會感恩皇上的思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