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時光拉回到乾德三年(965年)。
該年正月初七日,孟昶在宰相李昊的建議下,決定向宋朝平蜀主帥王全斌投降,並很快遞上了降表。
正月十三日,孟昶的降表獻給了王全斌手裏。
王全斌十分大度的接受了後蜀降表,並派遣先鋒都監田欽祚回京向趙匡胤奏捷。
正月十九日,王全斌率軍進入成都,在李昊主持下,王全斌接受了孟昶準備的最正規的國君投降禮。
二月十九日,受孟昶委托,孟昶的弟弟孟仁贄來到開封,向趙匡胤遞上了孟昶寫下的降表,降表主要有八個字——“自量過咎,尚切憂疑”。
孟昶向趙匡胤表示,自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向大宋皇帝投降,就是不知道大宋皇帝會怎麼對他。
趙匡胤大方的批示道:“既自求於多福,當盡滌於前非。朕不食言,爾無過慮。”
趙匡胤給足了孟昶麵子,之前答應的優厚條件全都算數,並且趙匡胤並不直呼孟昶名諱,還稱孟昶的母親李太後為國母。
孟昶稍微放心了,看來大宋皇帝還是說話算話,自己雖然投降了,但該有的待遇不會少,該有的體麵還會有,還有的富貴也不會差,隻是自己需要入住開封,並且再也無法離京半步。
孟昶很滿意,亡國之Jun失去尊嚴和自由,卻能換回生命和富貴,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
當年三月,孟昶帶著一眾降官、以及全家老小,舉族奔赴開封。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孟昶這一年四十七歲,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離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四川,遠離自己的家國。
四十年如一夢,孟昶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四川了,最好的待遇也就是成為那個樂不思蜀的安樂公劉禪。
或許,此時他也在想著自己該怎麼像前輩學習,裝瘋賣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切隻能聽天由命,人生貴在知足,自己做了三十多年皇帝,享受了一切榮華富貴,此生還有什麼可追求的?一個階下之囚,又還能要求什麼?
這麼一想,孟昶就想開了,也就無所謂。
但是一路上,孟昶的親家公、後蜀的大宰相李昊,卻麵無人色,甚至一夕數驚。
因為李昊是個投降專家,熟悉各項投降業務,也知道投降的風險。
此時蜀中大亂,護送他們的王繼濤,對他們並不客氣,公開索賄,求娶宮女,這可都不是什麼好現象。
盡管王繼濤很快就被撤了,換成了更安分守己、更客客氣氣的王守訥,可還是讓李昊心有餘悸。
李昊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四十年前,自己投降的那一幕。
四十年前,後唐滅亡前蜀,王衍也是身穿白衣,銜壁牽羊,以草繩係頸,迎降道左。
李存勖也讓王衍帶著族人百官一千多人,出江陵,經襄州,像孟昶他們一樣向北去洛陽,向李存勗投降。
當時李存勖還信誓旦旦的賜下詔書說:“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多麼誠摯的誓言啊,聽起來比趙匡胤那句還更讓人放心。
可就當王衍等人行至秦川驛時,突然傳來了李嗣源在魏州反叛的消息。
李存勖慌忙東征平叛,這時伶人景進獻計說,李嗣源來勢凶猛,陛下應獅子搏兔,全力以赴。如今太子繼岌遠在成都未歸,陛下跨河東征,國內必然空虛。王衍族黨不少,一旦為亂,局勢將不可收拾,不如將其殺掉,以免除後患。
李存勖當即便派宦官向延嗣下敕誅殺王衍,並下詔說:“王衍一行,並宜殺戮。”
結果樞密使張居翰是個好人,他雖然是個太監,卻心存一顆善心,於心不忍的他,在複查詔書時,便將詔書貼在柱子上,將“行”字塗掉,改為“家”字,於是“王衍一行”,便成了“王衍一家”。
擅改詔書是要冒殺頭風險的,張居翰竟然會為了一群不認識的人,行此善舉。
這樣的太監,真是千古未有。
好在天公作美,奉命的向延嗣根本沒有想到張居翰居然有勇氣偷改詔書,因而接到詔書時並未懷疑,再加上當時李存勖自顧不暇,無心追究此事了。
這樣一來,在張居翰的救助下,前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餘人,幸免於難,隻有王衍一家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