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逃與賣女(1 / 2)

八零年代,在一個大山裏。有個孩子出生了。對整個的世界有印象是在大約三四歲的時候。之前的一切記憶都是模糊的。對於這個孩子,我們暫且叫她小草吧。

童年

西嶺與三妮

小草第一次用心觀察世界是在迎來弟弟的時候。有個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小朋友牽著自己的手,小石頭一遍跑一遍叫著這位小朋友“豔紅姐姐”。這倆人歡天喜地的跑著叫著興奮著。麵前的人群熙熙攘攘。大家在看著什麼。小草和姐姐從縫隙裏趕到前麵。那是小草自己的家,用土坯砌成的圍牆,這些不高不低的圍牆將院子圍城一個長方形,坐北朝南的分別是堂屋、東堂屋,緊挨著東堂屋的是門朝西的小西屋,小西屋不大呈正方形。坐擁著小西屋的是叫做“欄”的房子。這樣的房子隻有一半有頂,其餘一半可以射到太陽,後來經常聽到有叫做豬的動物餓得哇哇叫的聲音。在院子的西南角上是院門,院門用木頭做成,有用薄板做成的頂。這倆孩子興奮的湊到人群前麵,瞪著眼睛盯著看。啊,有大群人抬著一個長長的卷起來的被子,裏麵好像裹著什麼,因為抬的人足足有四五個。他們掠過堂屋的門檻直進到屋裏麵,然後放在床上,啊,裏麵伸出頭來,那是小草媽媽。在堂屋八仙桌旁邊倚著桌腿坐著一個人,那人滿頭黑白相間的頭發,在腦後盤成整齊的發髻。深藍色的上衣,古老的衣襟,青色褲子,紮著褲腿。一雙小腳,尖尖的。小草一看,原來是奶奶。奶奶坐在那裏,用衣襟揣著一個很小很小的嬰孩。奶奶跟周圍的人有說有笑,不時滿足的看著懷裏的小嬰孩,原來那就是弟弟。

小草經常跟一個叫做三妮的大姑娘去拔草。說是大姑娘,其實隻有十七八歲。但是在當時已是待嫁的年齡。三妮的家就在小蘿家的東邊,中間隔了一戶人家。三妮的娘矮矮的,頭發是白色的,時常穿一件深藍色的大襟衣,就像是小草奶奶的那個樣子。三妮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大哥黑黑瘦瘦的,因為瘦削,眼睛鼓鼓的顯得特別的大,好像是蜻蜓的眼睛,他隻會發幾個哇哇的聲音,大家都叫他啞巴。冬日裏啞巴經常穿一件破棉襖在街上站著,頭特別想縮進上衣裏的樣子,瑟瑟的發抖。旁邊不時走過頑皮的孩子,他們吵著鬧著不斷向啞巴扔石頭,啞巴哇哇叫幾聲躲開石頭,再彎下腰撿幾塊石頭罵咧咧的朝孩子們扔去,不一會兒,孩子們就在嬉鬧中跑遠了,留下啞巴一個人在那裏哇哇隻罵。二哥叫劉存,長得有些高大,壯壯的,經常跟剛過門的媳婦出出進進。小弟叫小跟,小跟很瘦小。年齡小的緣故,小草不經常見到他。偶爾見到他的時候,小跟好像嘴裏含著東西,說話吱吱呀呀的,一點兒也聽不懂。

村子裏的房子是一排排建成的,前排鄰居家還有個叫做小妮兒的姑娘,再前排還有個小草喊二姐的姑娘,她們也經常和三妮小草一起去拾柴禾。所謂的柴禾,並不是木頭,就是草罷了。因為柴都是在遠遠的山上的,姑娘們還是不太敢去。她們把草曬幹當柴禾。大姑娘們是不願帶著小草的,因為年齡小不會打煞子(把草弄成一堆,摁在筐裏,等筐被塞的滿滿的,就可以背著回家)。但小草每次都想去,多半是好奇。記得那次是在小草家不遠處,姑娘們拾滿筐的時候快要天黑了。就小草不會打煞子,小筐兒怎麼也摁也摁不好,小妮急了,趕緊幫她打煞子。

小草想著,三妮叫三妮是因為她是老三,那麼小妮叫小妮是因為什麼呢?突然想起了媽媽教的歌來了:

“小麻妮兒,拔草根,拔了草根喂小雞,小雞長大了,小麻妮出嫁了。”

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一天天就這樣過著。

生完弟弟後,媽媽很早就下地幹活了。在記憶裏,很熱很熱的天氣裏,小草媽媽用一根扁擔一邊挑著弟弟,一邊挑著小草。扁擔吱呀的響著。一會到達地頭,媽媽撐起一把黑黑的大傘,把小草和弟弟放在傘下,她便去幹活了。那地裏綠油油的是什麼呢?應該就是莊稼吧,當時不知道叫什麼,後來知道那是花生。因為地勢不平,地都是一塊一塊的。小草家的這塊地更是如此。西邊高東邊低。這塊地的西邊是一個大堰,很高很高,用一塊塊的石頭壘砌起來的。抬頭看天空的時候,那個堰好似在雲朵裏麵。地的北邊是一條很窄的小路,窄到隻容下兩隻腳走路,應該是人們一腳一腳踩出來的。在挨著地的小路旁是一條小溪。小溪自由自在的順著地勢由西向東流下來。小溪沒有唱著歌,卻很美麗。它在由高地向低處流的一刹那變成一條小瀑布,嘩啦啦,嘩啦啦。小草和弟弟最喜歡用土把這條小溪流賭住,形成一個小水庫。水不斷的從上遊而來,他們就趕緊加土。最終因為水流太急,小堤壩被衝垮了。啊,兩個人哈哈大笑。這是他們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