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不用擔心這些學生不盡心了。
娃娃負責給他們打分,這個打分,可絕不是自己富貴榮華,長命百歲就能得高分的,還有很多考量,像是自己的成長度,心理狀況,對這個世界做出的貢獻,等等。
競爭的人很多,又大部分都是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想得高分很難,估計連及格的都很少。
除了王逸幾個,楊蘊秋後來選擇幫助的人活著學生,都屬於那種至少有一分善念永存心間的,或許男人們都覺得自己應該殺伐決斷,冷酷無情,這才是有氣概,總同情別人,對別人好,過於聖母,也過於軟弱,他卻認為,一個人如果連同情別人,幫助別人的心都沒有,他的一生必然枯燥乏味,不會有真正的兄弟朋友。
太子大典後,穆南笙還想追封已經不幸難產而亡的甄娘娘為皇後,這一點兒當然不可能,大臣們沒有一個讚同,絕對不會支持。
如今皇宮裏世家出身的貴妃有兩個,一個於貴妃,一個張貴妃,下麵還有四個嬪,也是大家出身,其他的美人,采女就不必說了,但哪一個也比宮女的身世更高,她要是追封皇後,將來年節,貴妃還要祭拜行禮,她們哪裏會樂意?
而且世家必然還會送年輕的嬪妃進宮,以後可能還會有孩子,當然也不想讓一個沒有身份來曆的女人升上去,提高小太子的地位。
楊蘊秋沒有心思琢磨這些事情,等什麼時候他當上六部堂官,位列宰相,再來想這類關係國祚命運的大事也不遲。
走之前,他還得帶著李珊珊在鄭重去尹家的幾個世交家拜訪,也是把她托付給這些人家照顧的意思,尹家雖然落敗了,子嗣凋零,可也是世家,交往的當然都是世家,和尹大人關係最好,是他的好基友唐優,如今已然做到尚書令的位置,平日裏對李珊珊也是百般照顧,十分體貼。
不過,以前去唐家,都是李珊珊自己去的,這次楊蘊秋鄭重相送還是頭一回。
世家總是有點兒高傲矜持之氣,至少以前楊蘊秋不得不去孫家的拜訪的時候,就遇見了好些鼻子孔朝天的年輕人,也就是他把那些人當跳梁小醜,從不在意,才不會生氣,換了別的土鱉人家出身的官員,非得記恨不可。
唐家卻不同,風氣甚好,楊蘊秋走一遭,也覺得如沐春風,就是後來唐家十二郎躲在花木扶疏後麵偷看李珊珊,讓他侄子一腳踹出來摔腫了臉,氣得接待楊蘊秋他們的尚書令唐優差點兒端不住架子,也更添了幾分活潑氣氛,隻讓人覺得有趣。
怪不得於家越來越衰落,唐家蒸蒸日上。
把李珊珊托付給尹家的朋友族親,和一群同年,同僚們聚會飲酒辭行,拜別長輩老師,楊蘊秋在盛夏時節打點行囊出發。
離京的那天就是大雨傾盆,李大他們二十個侍衛,一身裝備齊全地走在大雨裏,頭上隻戴著一隻鬥笠,來送行的朋友們都調笑說老天爺也舍不得楊蘊秋,這不都一路哭送?
不管老天爺哭送還是阻路,反正楊蘊秋不高興。
下雨若是下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那是風雅,是甘霖,可要是盛夏暴雨,還專門阻路,就讓人覺得很是為難了。
可惜他們這些小人物出行,也沒有找欽天監測算吉時吉日的習慣,連楊蘊秋自己都沒注意到天氣,行李都收拾完,都出了京城,隻好繼續冒雨趕路。
楊蘊秋不知道,他瀟瀟灑灑地和一班同窗喝過離別酒,登車而去,靖王和商王兩個也在附近,正好有些事,恰巧給碰個正著。
“你看如何?”
靖王一笑,他是所有王爺中長得最好的,三十餘歲,最是美風儀。
商王就其貌不揚多了,聞言長歎一聲:“翩翩佳公子,奈何姓孫。”且還是庶子。
這倆貨家裏都有女兒,正逢大比之年,也存了心思擇一好女婿,三鼎甲的三位,唯獨狀元郎年輕有為,打主意的人不少,何況孫兆明還有救駕之功,隻可惜不是世家出身,讓幾個還想著靠女兒和世家聯姻,增加籌碼的王爺,頗為惆悵。
楊蘊秋可沒想過他這麼個孫家的庶子,能得王爺看重,他正坐在車內和二丫,並另外兩個丫鬟打牌。
也是珍寶閣的尋常物件,用玉片製成的撲克。
玩這種智商遊戲,三個丫鬟加起來也拚不過楊蘊秋一個,不光把她們的銀錢贏光了,連釵環首飾也一樣不留,全贏了下來,氣得二丫隻嘟嘟嘴。
楊蘊秋失笑,最後也沒拿錢,又都賞賜下去讓二丫她們買點心,幾個小丫頭才展顏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