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章 鄉村的誘惑(1 / 3)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

——[古羅馬]塞涅卡

一鄉村的誘惑

那逝去的1990年,在記憶中存放著,細細地回味著咀嚼著,漸漸地,便清晰起來。

這年的夏天非常熱,冬天卻特別冷。中國的八卦先生,諸如王大師李真人之類,該批此為“異象”。

秋分已過,正當“處暑”,太平洋上空那顆橫空萬裏的金太陽,直把廣東省粵西濱海的X城烤個通透。樹蔭稀落,行人庸懶,閑著琳琅滿目的櫥窗,連狗也不敢在巷子裏吐舌頭。碼頭、菜市場、車站、廉價商鋪,渾濁的氣味在熱浪中彌漫著縈繞著,觸目皆是雜亂無章,人間沒有生的一點樂趣。

汽車總站混雜燥熱的景象中,有一位年青人顯得特別的悠然自得,真如於荒蕪的沙漠中觸目的一灣清泉。他此種寧靜的神態,煩躁的群人看見了,莫不驚詫:這火熱的人間,他竟容忍得了?得道的人見了,會頷首微笑:心靜自然涼。年青人飄逸如輕雲,世事的紛擾雜亂,他輕繞過去,重重熱浪,他抽身而出。他一臉的愜意,看著百米處泛著白光的水泥地麵,微笑著。

這年青人叫陳漸,極盡斯文、俊秀、儒雅之形貌,好像剛從中國古書裏走出的謙謙君子,又如西方神話傳說中降臨人間的angel,或許正是英國人所公認的文質彬彬的紳士。他的清俊脫俗,讓人耳目一新,讓人心生喜悅,讓人忘俗。他淡定超然,並不因為鶴立雞群而洋洋自得,也不刻意造作來保持優美的形象,他一切的表露遵從他的內心,他所顯露的是真實的“原生心態”。他避開眾人豔慕的目光,獨自開辟一片快樂的心境,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獨之趣”。這兒,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快樂的緣由,本地區的一個鄉間屬地“港灣鎮”,正是他此時憧憬的至境。

結束“上山下鄉”時代,中國城市的大門也被打開了,人們千軍萬馬般湧進城市,大有非在城裏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之勢。到了本世紀的90年代,年青人對城市的渴望,更上一層樓,一定要拚著世紀末的勁頭,非要擠上開往市區的列車不可!哪怕是拚得筋疲力盡,跌得頭破血流,隻要在城裏有了一錐立足之地,在站穩腳跟的那一刻,也不忘擠出筋疲力盡的勝利者的一笑。就是時下的行乞者,都迷戀城市的熱鬧,不屑到鄉下走動!畢業大學生為了能留在城市,不遺餘力地上下找熟人尋門路,左右逢源地周旋於各級部門間,形成“畢業分配大決戰”的巍峨大觀。

陳漸的生活夢想,可謂逆時代潮流,他要到鄉下當一名鄉村教師!

陳漸的父親陳政道大人係本市的市高官,他可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陳漸居然沒有生就一副當官為宰的頭臉,更沒有一腔發達顯貴的火熱心腸。他看起來那麼斯文隨和,竟然能矢誌不移地抗拒他父親對他前程的安排,還能柔韌有餘地謝絕了各類學校的預聘。他下了決心,決不能生活在他父親的恩惠之下。盡管他的父親心疼他,卻也暗暗地佩服他,覺得他很有君子風骨,他當以有這樣的兒子引以為傲——或許鄉下清苦的生活鍛煉了他呢,這比他刻意的栽培要強得多了。對於陳漸的請求,他沉默了幾天後,終於開口同意了:“好吧,如果你認為鄉下能讓你過的幸福。但我希望你五年之後就能回來。”

陳漸學胡屠戶一樣唯唯連聲,心裏卻暗暗地微笑:隻要我能順著自己的意出去,就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了,誰能預料得到五年後的事情呢。他真該慶幸自己的得意忘形沒有落在父親的眼裏。

陳漸執意要到鄉下任教,是遵從內心的呼喚。他的記憶深處,鄉村是寧靜美好的,農村人的心靈是純真無染的。他的腦海,滿是鄉下的情景。懷想著質樸慈善的外婆,他滿眼淚水;紀念著那片貧瘠土地上貧苦的人們,他也是滿眼淚水。他壓抑的心,常常發出呼喊:那片廣闊貧瘠的土地呀,那群勤勞窮苦的人們呀,你們是如此地讓我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