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選擇(1 / 1)

一夜無眠的時候,時間變得異常的漫長。這不是一個比喻,因為無法入睡的時候,我多半是在發呆,而當我發呆時,時間也會凝固在這一刻。或靜謐或清冷的夜啊,被無數的人描摹,起先我不懂,大概是因為孤單吧,一個人,整個世界都入了眠,沒有光沒有聲響,我慢慢發起呆來。

我第一次徹夜未眠,是在高考失意之後。說起來,大概除了高考狀元以外,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高考失意吧。我們省份是估分報誌願,那天我們去學校取了答案估了分,有的人歡呼雀躍有的人眉頭緊鎖。老師在講台上嘮嘮叨叨,說估分要保守,有很多人最後出了分估高了四五十分。過一會兒,又說估分要大膽,不要估低了二三十分。我一隻耳朵聽著全然不在意。因為我就是那個例外,雖然我的成績不怎麼樣,但是我對估分極其有自信,我雖無法確定我在卷子上寫的答案對不對,但是對於我在卷子上寫了什麼絕對是印象深刻,就連臨場發揮的作文我都能幾乎一字不差的再默寫一遍,所以我模擬考試估分就上下沒差過五分。因此,那一天,我就知道我是真的高考失意了。那天,我發呆的時候,想過很多事,比分說我考試的時候為什麼總是歪著頭看我右前方的人發呆,又或者考場裏油漆的味道真是難聞,再或者這考試真的是趕鴨子上架一錘子買賣很是難為人。我想了很多,想自己該何去何從,是回去重讀還是和百萬高考失意的學子一樣隨隨便便報個誌願就上大學了。我記著我那天是坐著到天亮的,我其實什麼都沒想,也什麼都想不明白,那個時候年紀尚小分析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就如那曲水流觴的杯盞,按照那個時代的常規標準,順流而下,隨隨便便的做出了選擇。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麵臨人生的選擇,第一次為了選擇而發呆。

在後來的十幾年光陰裏,我開始越來越多的為了選擇而發呆,選擇進學生會還是研究社,選擇談戀愛還是分手,選擇工作還是讀研究生,選擇去另一個城市還是留在家鄉,選擇英國還是澳大利亞,選擇移民還是回國,選擇在一家公司裏打怪升級還是跳槽去其他的公司,選擇結婚生子還是事業金錢,選擇自我還是選擇無我。那些個時候,我仿佛是在打一場別人都看不懂的仗。你有兩個選擇,可以退可以進,拋開一切兩條路一樣好。沒有人能承諾你退和進那一條才是正確的道路。沒有人知道進是壯烈犧牲還是戎馬功勳,退是委曲求全還是榮歸故裏。無論你選哪一個,都必然失去另外一個。這是個指數級的計算,你會把未來的種種可能性,分邊排列組合,複雜到每個人的腦子都無法窮舉,這個決定大概就是人生的重要決定吧。隻是那些個時候,我其實也沒有想那麼多,被億萬的人和事左右或草率或慎重的下了結論吧。

我有太多的選擇要做,我也做過太多的選擇,這些選擇堆積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我,也拖累了今天的我。後來我發現,相比於為眼下應該做的選擇發呆,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我過去做的選擇上發呆。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反思我在某件事上做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每每這個時候我就想起那靜坐的一晚。再後來,我擁有了無數個靜坐的夜晚,那些夜晚我什麼都沒有想,也什麼都想不明白。我記得家鄉的夜空很高,冷冽的寒風混雜著燃燒煤炭的味道,空氣渾濁像是塊毛玻璃,我看不清月亮,月亮不知是什麼形狀。我記著南半球的天空很矮,月亮離我很近,金燦燦的,縱使是晚上天空也晴的看得見雲朵。可我既不喜歡家鄉的毛月亮也不喜歡異鄉的大月亮,我想入眠,我想不再被這無盡的悔意糾纏。這無盡悔意源自於我發呆時的一個習慣,我總是嚐試在無數的事件之間建立聯係,我總是試圖找出一切結果的誘因。我將現狀歸因於過去,歸因於一次次選擇。但是過去的我無法預見現在的世界,現在的我也無法給過去的我以神諭。唯有在這發呆的世界裏,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各執一詞據理力爭。我無法得出結論,如果我歸因於過去的我,那我就是歸因於懊悔,如果我歸因於現在的我,那我就是歸因於懦弱。可我知道我既不懊悔也不懦弱,這世間的太多事其實都不需要去發呆,因為他們本就沒有聯係,我其實是愚鈍不透徹,庸人自擾罷了。

當我發呆時,我無法安慰過去的我,我隻能和現在的我徹夜長談。我告訴現在的我,過去的我也其實沒那麼糟,現在的我也還沒有山窮水盡。我無數的次的自我催眠,用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置換多巴胺。無數次的想還是小時候好,醒了就瘋,困了就睡。總好過現在,半夢半醒,患得患失。我想未來的我在發呆的時候,也無法安慰現在的我,我隻希望那時候的我早已透徹,隻是笑我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