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我發呆(1 / 2)

我叫莊青禾,我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有一個奇怪的本事。我發現當我發呆時,牆壁上的表針會悄然停住,時間會暫停在這一瞬間,直到我回過神來。這周遭所有的一切都如被下了定身咒一般,無論是奮筆疾書的前桌,講台上手舞足蹈的老師,還是爭得麵紅耳赤的項目經理和程序員,哪怕是路過的一隻野貓,天上的飛鳥,就是被風吹起的垃圾袋,在這時也會如照片一樣保持靜止。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所以說,這能力和什麼胸口碎大石,徒手搓出個火球比起來,著實是什麼用都沒有。

我也曾經對自己發呆這個能力有過無數的幻想,是不是我開發一下,我就能變成像電影裏麵那些神仙大能一樣。關於這件事,我從小就有很多的想法。其一,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最討厭的事就是吃飯,其實現在的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吃飯令人生厭。但是那個時候我想過無數的辦法不吃飯,比方說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一開飯我就哭,但這種辦法並不好,我媽以為我餓了使勁的喂我。再後來大了,能在院子裏瘋跑了,別的小朋友回家吃飯,我就躲起來,我媽每次都要繞著小公園走上好幾圈才能找到我。但是這種辦法也不好,因為我媽就吵吵著明天絕不放我出來玩。後來我就在吃飯的時候發呆,但是人類無法控製自己何時發呆,有的時候我成功了,有的時候我媽就看著我盯著一桌子的飯菜發愣,以為我中邪了,然後推我一把說,“怎麼了?吃啊。”,我就知道我今天又失敗了。其實就算是我成功了,等我醒過神來,我還是得吃,真是毫無用處。不過那時候,我確實想出了一個聽起來有點用的法子,既然發呆不能用在逃避痛苦上,那我就用它延長快樂吧。比方說,同樣是和小朋友出去玩觀察螞蟻,我就能比別的小朋友多觀察上很久,但這也沒意思啊,因為我發呆的時候螞蟻也不會動。再後來,我就放棄了,把發呆當成如中彩票一樣的隨機事件,隨便它發呆還是不發呆。

後來我上學的時候就想,如果我在做作業或者複習的時候發呆,甚至我在考試的時候發呆,那我是不是就比別人擁有更長的時間?就算我腦子不夠聰明,這多出來的無盡的平行時間,足足彌補我和學年第一之間的差距,那我不就能穩穩的一路重點一路名校成為一個科學家走上人生巔峰了麼?但是這也不切實際,為什麼呢?就算我能掌握快速進入發呆狀態的辦法,但是我不能控製我發呆的時候想什麼啊,比方說我在做物理題然後我開始發呆,那我多半想的是怎麼就那麼巧蘋果砸在了牛頓頭上?或者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是什麼品種好吃麼?再或者物理老師今天怎麼留了這麼多作業之類雲雲,總之無論我想什麼,大多無益於我的學術發展,因為我本質上不是一個愛好鑽研科學的人,不愛鑽研科學的人在發呆的時候也自然不會思考科學,所以這種練習很快就被我放棄了。

等我步入社會了以後,我又開始覺得這個能力雞肋了。比方說一天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開會的時候別的組的人彙報,我著實是提不起興趣,一不小心就開始發呆了,別人發呆不要緊啊,發著發著就散會了,但是我發呆,這會就硬生生變長了。在比方說,同樣都是在電腦前騰時間等著下班,但是我就不能發呆。而且年歲增長精力也越發的有限了,我發現發呆也是要消耗力氣的,雖然時間靜止但是我的腦子卻是在工作,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發太多的呆,就無法認真生活了。我著實是想不懂這勞民傷財的能力究竟是為何。人到了這個階段,就開始思考一切的意義,發呆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有什麼意思呢?如果它沒有意義,雖然他不會浪費時間,我也沒必要再浪費這些腦細胞。再後來這個問題就升級成了,我學的知識究竟有沒有意義,我的工作究竟有沒有意義,我在這兒呆著究竟有沒有意義,我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可能是我從小就練習發呆,我就比旁人更容易陷入胡思亂想,閑來無事時我就在這些究竟是有意義還是沒意義的問題上發呆,又因為是白撿來的時間,我也從不克製自己在一個思緒上糾結很久。雖然二十幾年過去了,發呆的時間還是不能自控,發呆是時長也無法估量,發呆的時候也還是不能動,就連發呆的內容每次回過神來也還是覺得很是奇葩,就社會核心主義價值觀而言毫無意義。但這一發呆就是二十幾年,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我開始開解自己,我會發呆這件事,他毫無價值又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