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講究專業性,劃分了許多行業,不同的行業有各自的精彩,也構成一個個江湖和自己的世界。
茶是大自然的饋贈,在中國北到山東、皖北、陝南一線,南邊到雲南、兩廣都大型茶區,人們自古就種茶、製茶。
有點像做菜,古人根據各類茶葉品種的不同特點,再結合口味、結合人體的結束程度、開創出各種茶葉製作的方法,形成六大類茶。
文人雅士喝茶、品茶,產生了茶文化。
到了現代茶行業形成產業鏈條,包括:種植、製作、運輸、儲存、市場等環節。
茶文化屬於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單元,被廣泛接受。茶博會集茶葉的銷售、茶文化傳播於一體。
北京的茶博會創辦於2011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力與日俱增,成長為中國北方具有影響力的茶展。
2019年秋天的是第八屆,網上介紹說地點設在農展館。北京農展館直接隸屬於農業部,本次是商務部批準,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主辦的。
袁晨一看這個審批和主辦單位,就知道這延續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某種習慣。因為以前茶葉種植歸農業部管,茶葉的統購統銷歸商業部管。
袁晨是周六、上午九點去的,當時人不多,通常情況是午飯之後,下午2、3點鍾人會多,農展館距離使館區近,也有外國朋友來逛。
袁晨參觀茶博會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的,有時候看看市場整體行情、尋找下一步的市場走向。有時候他把茶博會看成是古玩地攤,想挖掘點不常見的茶。
他今天的重點是老茶,準確的說是普洱老茶。公認的說法是“普洱茶越陳越好喝,越值錢”。因此普洱茶被稱為能喝的古董。
北苑這邊沒有茶城,袁晨就在花鳥魚蟲市場租了一個店,賣茶。三個月前,地鐵17號線北段工程施工,花鳥魚蟲市場被迫關閉,袁晨的店也就關張了。新的市場開在哪裏要等通知。這兩年生意勉強維持,正好借此機會停手。他把店裏的茶葉便宜賣給來廣營茶城的批發商了。還虧了一點錢,但節約了租賃庫房存放茶的錢,這樣算來,也就不吃虧了。
業務方向不明,今天看老茶,也是考慮轉向。今天來茶博會找找思路。
北京農展館展館位於BJ市東三環北路農展橋東側,地理位置好,風水師說這裏是京都的“龍眼”寶地,可謂“風水好、有靈氣”;中國自古以農業為基礎的,農展館建在這裏很合適。
農展館在不同的年代,舉辦的展覽也反映時代變遷。。1959年正式落成後,舉辦了全國農業成就展覽,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這裏舉辦全國服裝展覽,每天接待達觀眾10萬人,其觀眾流量在當時破曆史記錄。
到九十年代初,農展館舉辦的汽車自選市場空前火爆,轟動京城,聞名全國。
50年代是農業展,80年代是服裝展,90年代是汽車展,濃縮了幾十年間中國經濟變化的過程。
茶博會在農展館的11號大廳舉辦,這大廳有1萬3千平米。袁晨進大廳之前,他看了看門口的宣傳海報,本次的主題是“茶潤大地、萬象更新”為主題。雲集了西湖龍井、貴州綠茶、恩施富硒茶、平陽黃湯、祁門紅茶、利川紅、金駿眉、武夷山大紅袍、宜興紫砂、景德鎮陶瓷、錫蘭紅茶、尼泊爾紅茶等400多家茶商。
袁晨不想沒有目標的消耗時間,進場子找到展位示意圖,看了看,各類茶葉的展位最多,仔細示意圖發現本次茶博會多了兩家賣陳皮的廣東商家。
長方形的大廳,幾個大展位居中,小展位一個單位麵積是十平米,排成一排排。大廳內布局類似一個集市,區別是擺攤賣的是茶葉。
,每個展位包括:三麵展板、一塊參展楣板、一張洽談台(一個長條桌子)、二把椅子、一個500W/220V電源插座,可以照明、煮水。
不同展位費用不同,根據示意圖可以看出,A區展位在大廳的門口和接近中心的地帶,B區展位就在外圍。還有特展區在整個大廳的最中心。不同展區的租用價格也不同。袁晨聽說,一個展位費用是5千元一天。A區比B區貴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