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梟雄出世(1 / 2)

上海二十公裏外,坐落於一條叫界浜的潺潺溪流,把高橋鎮分成了南北兩塊,浜北屬於寶山縣境內,而浜南則屬於上海市管轄,在當時寶山縣已經被正式納入上海,屬於全上海市管轄。

寶山縣多年來爆發霍亂 ,有很多難民跑去江麵,因沒錢雇木舟乘坐,便劫持來幾條木舟,順著河流南下,當地多數難民決定一心都逃亡上海,有的去投靠親戚朋友,還有的去上海經商做生意,在當時舊上海好像遍地都是黃金。

一縷月光高高映在天際,一朵紅雲拂在另一端,上海郊區外一棟二層小洋樓樣式建築格外顯眼,冬暖夏涼,四麵通風,走廊又寬又長,從左到右緊緊相鄰,東西各有兩間小臥室,杜家幾口人分別住在東西各兩間小屋子裏麵。

舊時期的上海不光國人來到此地經商做買賣,外國人更是一波一波接踵而至,商船,食品,魚檔,香煙,服裝,大規模創辦金融股票中心,部分行業都幾乎被外國佬操控,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不止上升了一倍。

杜家花園破平房內傳來一陣手忙腳亂的喧鬧,要是仔細去聽的話,分明可以清楚聽見,女人聲嘶力竭的喊叫聲,當時正值陰曆七月十五,傳統節日當中七月十五好像並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節日,在中國黃曆當中就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不知過了多久,一聲孩子的啼哭聲劃撥這寂靜般夜晚,聲嘶力竭的聲音也忽然停止了下來。

說好聽點是杜家花園,說難聽了就是一棟給匠人錢匠人都不願意去修繕的小洋樓,杜文清夫婦常年居住於此,由於生活緊張家中經常斷糧,家裏麵比較值錢的東西,能變賣的差不多都已經變賣光了,隻留下了一棟祖傳下來的二層小樓。

給你們說說杜家花園破舊到哪種程度,牆皮向外翻著,房簷上的灰塵往地上散落著,連窗戶紙都沒有,兩扇木製大門還關不上,米缸麵缸都是大洞,說是杜家花園真是高抬,應該叫杜家破公館。

接生婆美滋滋的把啼哭不止的孩子遞到女人懷裏,笑著對朱氏說。

恭喜,恭喜,是個帶把的,文清媳婦啊,你好福氣,還沒給孩子起個響亮的名字呢。

朱氏微微笑了笑,用手輕輕撫摸一下嬰兒的臉,注視著懷中嬰兒,疲憊的說。

阿婆,麻煩你告訴孩子他爹一聲,讓他抓緊從楊樹浦趕回來,我沒什麼文化,起名字的事,還是讓孩子他爹吧,說到底這還是杜家的根苗。

這會,杜文清正在二十裏地以外的楊樹浦做著小生意,原來在高橋鎮一家茶館內當過跑堂夥計,天天不是被掌櫃罵,要麼就是遭前來喝茶的客人故意刁難一番,每個月累死累活也賺不出半缸米,基本上和討飯沒什麼區別。

後來跟隨同鄉前往浦西發展,在浦西碼頭找了一份工作,做重苦力工人,等稍微有了一點積蓄以後便和同鄉開起一家米店經營,店鋪攏共五平方,簡簡單單搭建幾塊破舊木板,可當做臨時櫃台。

凡事皆有利弊,如果夏天到了糧食不及時出售,在糧倉多放幾天就會生蛆發臭,淘也淘不幹淨,原因就是米店通風不好,再加上陰暗潮濕,店鋪隨時都麵臨關門大吉。

舊上海通商之後,所有貿易幾乎都是壟斷行業,在外商高壓政策的擠壓之下,小商戶們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生怕來之不易的產業處於險象環生狀態。

更多時候米店賺來的錢根本不夠貼補家用,隻能靠著朱氏給大戶人家縫補衣服賺來一些小錢勉強糊口,這對夫妻倆早早便體會到了生活帶來的艱辛。

杜文清得知孩子出世的好消息臉上並沒有帶著許些喜悅,而是心理琢磨著,本來家庭生活都已經夠艱難了,這又多了一張嘴,得了得了,還是先給臭小子取個名字吧。

陰曆七月十五,按照黃曆上算,當天是中元節,孩子生辰又是七月十五,那就叫月生吧,希望好運可以從七月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