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大明王朝最後一個春天。河山破碎,朝廷風雨飄搖。
關外,兵強馬壯的滿清屢犯邊境,已占據遼東七十餘城,戰火甚至數次燃燒到京畿地區。而多年前,這橫掃東北的滿清隻是一個對明朝俯首稱臣的建州女真部落。
國內,稱為“流寇”的起義軍攻城掠地,摧枯拉朽。令朝廷聞風喪膽的王嘉胤、高迎祥死後,李自成、張獻忠部又迅速崛起。所到之處,勢如破竹,黃河兩岸大部地區盡收囊中。
兩月前,李自成稱帝於西安,國號大順,大張旗鼓地封侯拜將、開科取士,並鑄造錢幣、頒行曆法,以一派嶄新的帝王氣象向搖搖欲墜的朝廷公然示威。
張獻忠為避免與李自成正麵衝突,則帶兵進入蜀中,盤踞在中西南大部,隨時準備伺機而動。
如果說這三方勢力先前隻是朝廷背上的幾顆芒刺,那麼現在年深月久,這幾棵久未拔除的刺已經引起大麵積的傷口潰爛和惡化,顯示出無藥可救的征兆來。內部是癰疽遍布的腐朽機構,革新除弊、脫胎換骨已絕無可能;外部是日益龐大的敵人,它已毫無還手之力。加上接踵而至的天災和饑荒,積重難返的朝廷隨時可能傷重不治、倒地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