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因為先行處理醇王之事耗費了太多精神,是以到如今為止,皇後死訊依舊秘而未發。
不過皇後死於夏宮大火,而起火原因卻是不足為外人道,是以堂堂一國之後,到最後竟死無全屍,卻無人敢吭聲。
皇後在那之前做下的事情太蠢,便是有心為她說話,卻也找不到理由。睿安公主想到眾人竟是似乎完全忘記了皇後的模樣,不免心中一片悲涼。
便是她有心為皇後爭取幾句,但在看見忽然老了很多的皇帝後,卻再也說不出話來。
就在冊立太孫後的第三日,皇帝忽然詔告天下,公布了皇後的死訊。
皇後喪儀自有規製,要停靈四十九日,須得外命婦進宮哭靈,然後由太子送葬,埋到皇陵裏皇帝的位置旁邊。
自古以來,皇帝與皇後合葬乃是慣例,當然偶爾有幾位皇帝身邊埋的重臣,這卻是例外了。
不得不說,大概因為皇帝已經對皇後冷了心,連舊時情誼也不複存在的緣故,皇後的喪儀並未在規製外添加一分,可算的上是簡薄了。
在百姓眼裏這喪儀許算得隆重浩大,但在明眼人看來,皇帝的態度已經很明顯——連帶睿安公主也受了連累,被人看輕了三分。
正常來說,皇帝這種生物總是好麵子的,與死人計較實在是失了身份,且看在睿安公主的份上,也不該如此啊。
後宮地位最高的女眷如今就是崔貴妃了,但她卻是皇帝的小老婆,是不能主持哭靈事宜的,反而需要代璿這個太子妃來辦。
是以一連七日下來,簡直要累的她骨頭架子都散了似的,眼下的青色連擦了粉都蓋不住,連帶也有些顧不上龍鳳胎。
就連趙長寧都忍不住勸她道:“私底下偷偷懶也就是了,無須這樣,瞧你這臉,幾天下來都瘦了一圈兒。”
代璿也想偷懶,她素來是討厭麻煩的人啊,隻是這事關重大,也是考驗她的能力的時候,務必辦的盡善盡美才行麼,也不是為了皇後,而是為了給天下人看的。
不過,關於趙長寧這個瘦了一圈兒的說法,代璿還是很在意的:“我真的瘦了?”
接著便湊到鏡子跟前左照右照了半天,卻也沒看出來哪兒瘦了,便皺著眉頭斜了趙長寧一眼,一雙眸子倒是依舊水潤:“竟是說好話哄我!”
趙長寧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抱著代璿轉了個圈兒道:“原來你竟是喜歡旁人說你瘦的?”話音才落,便伸手撫上了代璿已經漸漸恢複緊實的腰線道:“唔,還是胖一點摸起來舒服。”
代璿隻奉送了一個字:滾。
隨後便掙開趙長寧的懷抱,徑自倒在了床上,不一會兒就睡了過去。
四十九日之後,便是趙長寧同誠王一起送皇後靈柩入皇陵,隻是皇後身體已經成了灰,最後送的不過是衣冠罷了。
而就在趙長寧送葬回來的前一日,皇帝便下發旨意,封崔貴妃為後,驚掉了一地眼珠子。
有許多人看好崔貴妃,畢竟她是太子的生母,又是如今後宮位分最高的女人,但沒有人想到封後的旨意來的這麼快。
封後大典就在兩個月後,乃是欽天監算出來的黃道吉日,代璿默默算了一下,那時候也不過才出國喪期半個月。
是以民間便頗有非議,本來崔貴妃受寵多年,就給人一種皇後不敵貴妃的印象,如今這麼一來,倒像是皇帝迫不及待扶小老婆上位的樣子。
不過在代璿看來,崔貴妃擔著這名聲有些虧了,她原本在後宮就地位最高了,並且署理宮務多時,甚至連鳳印都在她手裏,皇後於她而言,不過是個名號罷了。
倒是崔貴妃很看得開:“雖說不過是一個名號,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一輩子都求而不得的東西啊。至此一樣,便很夠了。”
崔貴妃出身書香世家,一直都以為自己會嫁給某個人做正妻,卻不料竟是嫁給了皇帝做側妃,後來又做了後妃,但始終也隻是個妾,她雖然不惦記皇後的位子,卻十分介意嫡庶之別,如今終於可以扶正,倒是了卻多年心願了。
坦白說,就連崔貴妃自己,都未曾想過有這一天,尤其是在皇帝開始著力培養趙長寧之後。
畢竟曾經趙太後前車之鑒,後來幾位皇帝都十分警惕外戚勢力,別看前些年皇帝對周家很是優容,但賞賜雖多,卻從未讓周家人掌握實權。
而崔家卻不同,崔老太爺乃是大儒,名望甚高弟子眾多,崔家又有不少子弟出仕,勢力不小,這也是崔貴妃一直低調的原因之一,省的招來皇帝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