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2 / 2)

“嗯……這種事情,提前告訴你就沒意思了,要看你自己能不能發現了。”秦峼豎起手指噓了一聲,就是不說到底是什麼事。

——————

張思雪撇了撇嘴,被秦峼這樣一打岔,倒是把之前沉鬱的心情給拋開了,對此次棲霞寺之行有了期待。

到了棲霞寺,秦峼和張思雪打頭,錢發和梅香隨侍在後,一行四人邊走邊看,來到了正中的大雄寶殿。

棲霞寺建寺三百年了,曆史悠久,比蔡國建國的曆史都長。

據說三百年前,還是前朝時候,那時的棲霞寺還隻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寺廟,供奉著一尊觀音像,地勢險,廟宇小,僧人也少。然而當時正是前朝末期,全國上下一片崇佛之心,隻要是寺廟,不管大小,都有百姓虔誠供奉,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奉上金銀珠寶以示自己侍佛之誠。有詩為證,“前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描寫當時佛教盛行之景的。

當時的一代名僧雲顯大師卻對當時寺院盛行的奢靡之風不滿,他認為,侍佛之心是否虔誠,並不是以金銀珠寶多寡而論,此時佛學已偏離佛祖真意,真正的佛,應是一心為善,不滯於外物才對,所謂緇衣芒鞋,木雕石像,隻要潛心向善,即可立地成佛。

然而雲顯大師的這一主張卻與當時佛學主流不合,因此他雖然名氣甚高,一身佛學駁倒無數當時的佛門高僧,卻處處受人排擠。對此,雲顯大師不以為意,不願處身於那些金玉珠寶裝飾的寺院,想要尋找真正的虔誠向佛之地。因此他雲遊各地,每至一處,都要訪遍當地各個廟宇,與當地僧人交流辯論。

一日,雲顯大師雲遊至此,聽說山中有一觀音廟頗為靈驗,便爬山涉水上了棲霞山。那時的棲霞山還隻是一個無名荒山,山下隻有一個小小的村鎮而已。

雲顯大師上山之後,見這觀音廟雖小,僧人也少,但廟中風氣與時下不同。廟裏的和尚從不主動向百姓討要香火錢,靠著自己開荒種地為生。有時山下百姓受災鬧了饑荒,他們還要拿出自己的口糧周濟一番。

————————

然而雲顯大師的這一主張卻與當時佛學主流不合,因此他雖然名氣甚高,一身佛學駁倒無數當時的佛門高僧,卻處處受人排擠。對此,雲顯大師不以為意,不願處身於那些金玉珠寶裝飾的寺院,想要尋找真正的虔誠向佛之地。因此他雲遊各地,每至一處,都要訪遍當地各個廟宇,與當地僧人交流辯論。一日,雲顯大師雲遊至此,聽說山中有一觀音廟頗為靈驗,便爬山涉水上了棲霞山。那時的棲霞山還隻是一個無名荒山,山下隻有一個小小的村鎮而已。

雲顯大師上山之後,見這觀音廟雖小,僧人也少,但廟中風氣與時下不同。廟裏的和尚從不主動向百姓討要香火錢,靠著自己開荒種地為生。有時山下百姓受災鬧了饑荒,他們還要拿出自己的口糧周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