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眾妙之門(1 / 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丁子雲在靜室的蒲坦之上,盤腿而坐,背誦剛才看的書,丁子雲在默誦之中,漸漸入靜,渾然進去忘我境界。

丁子雲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混沌之地,天地萬物都在融合在一起。他想喊喊不出來,想動也動不了,使出渾身解數掙紮,看不清周圍的任何東西,也聽不見有任何聲響,想抓也抓不到任何東西彷佛這裏除了自己之外,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氣一般。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引道德經第十四章)而此時丁子雲就在混而為一。最早的宇宙起源上,當人達到天人合一的時候,也就是不可名狀。上麵沒什麼,下麵也沒什麼,這當然是一,也是複歸於無物,這也就是無的境界。當然也在這個時候,盤古可以開天地。解釋一下盤古,盤字呢就是“盤問、盤詰”之意,而這個盤古呢就是古人神話了的神,其實是沒有的,隻是誤解了的神話,其實呢就是人的”心法“也就是人的邏輯思維,到達一定的境界就可以開出這個混沌之地。

這時候丁子雲,彷徨起來,不知道去哪裏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去,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丁子雲背到此處,豁然開朗,其實解釋了這段經文,你就會明白其含義,讓自己的心空虛到極致,然後靜靜守望著:讓“萬物”在自己心裏麵同時運作起來,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能做到“觀複”。所謂“夫物芸芸”,指的就是“萬物”,而“萬物”被放到心中“並作”之後就應使其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使其以運動而來的相反的軌跡而運動,此為“各複歸其根”之謂。用“觀複”的方法,芸芸“萬物”各自最終都會回到叫“根”的那個地方,也就是回到各自的出發點。“萬物”歸根的結果是“靜”。歸根的這個過程可以叫做“複命”。“複命”的這個過程就可以叫做“常”。所謂“常”,是邏輯思維的萬能公式(“一”):懂得使用“常”這個邏輯思維的萬能公式就叫做“明”;不懂得使用這個公式就叫做“不知常”,是“妄作”,也就是妄想,這樣做不好,有害。懂得使用“常”這個邏輯思維的萬能公式(“一”),就能夠達到“容”的境界,也就是無所不至,無所不包的境界。容也就是公,公也就是王,王也就是天,天也就是道,道也就是久,也就是宇宙的整個過程(“一”)。一個人能不斷地用上述方式來了解道,了解萬物,可以說是終生受益,無所遺憾。

丁子雲的心法更上一層樓,其實心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做到“觀複”。宇宙從始點運行到每一個“我”的整體過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條邏輯軌跡,可以稱之為“根我”;而每一個“我”反溯至宇宙始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條邏輯軌跡,可以稱之為“我根”。軌跡“我根”與軌跡“根我”若能夠重合起來就可以說達到了“觀複”的目標。如果人能在邏輯上完成“我根”的軌跡,又能夠再在這個基礎上完成“根我”的軌跡,就可以叫作“複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軌跡,也可以稱之為“始終”的軌跡。宇宙的運行在邏輯上就隻有“始終”(命)一種方向。然而,人的邏輯卻可以在“始終”的軌跡上反反複複。如此反複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點,還能最終認識到宇宙整體的情狀。宇宙整體可以用“道”字來統稱,這個“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來作“等量代換”,即有:常﹦容﹦公﹦王﹦天﹦道﹦久。

而在此刻丁子雲是進入忘我境界,終於尋得一,而用心法組建一個宇宙(和動畫裏的小宇宙類似。)在邏輯箭頭“一“上延伸。XX,YY.ZZ,坐標的延伸就回形成一個方,易經說:“時乘六龍以禦天”。這句話表示時間依靠駕馭著“六龍”的方式控製(或成就)了整個宇宙空間。所謂“六龍”,指的是“宇宙大方”的六個麵的中心有一開一合的現象,合的時候,其形象就是一個完整的“方”形,開的時候,“方”形的六個麵的中心就出現一個“箭頭”,此即為“六龍”(即x,x‘,y,y‘,z,z‘),且六個“箭頭”頭部的“信”就是“六龍”的“龍頭”。宇宙整體就這樣不斷地因“龍頭”的延伸而得到膨脹。六個“龍頭”之間的感應構成“方”,且“龍頭”的延伸是以算術級數增長,而“龍頭”之間的感應所構成的“方”的交點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