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正午攻勢(三十七)(2 / 2)

而靠近這些地區的莽古山,自然也是不會受製於麓川的控製,在明軍和麓川爆發戰爭之後,更是獲得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身份,這裏因為是山區的地理條件,並沒有形成像是城鎮這樣大型的組織,可能薑榆罔建立的莽古堡就是莽古山上最接近城鎮的組織狀態了。

除此之外,這個地區又沒有到那種過於險峻的山區地形所造成了地理上的割裂和分布上的過於零碎,以至於沒有什麼成型的資源可以利用,莽古山還是一個相對豐饒的區域的,不說山中的大量動植物資源,山地中間和周圍也存在相當多的平原和河穀可以用於耕種,所以也是養活了一萬人左右的規模的人口的生活,隻是後來在戰火的洗禮下,超過一半的人都逃散到了其他地方,所以人口才逐漸減少下來。

莽古山一直保持著獨特的相對原始自然的存在形態,數個自然的大型村落,連帶著數十個中小型村落,其實集中的資源也算的上是一個城鎮了,而這個城鎮當然在集中程度上是無法和正常的城鎮相比的,不說其他的像是農業和畜牧楊資源,就算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口資源也是很大程度上分散在各處的村寨中的,而村寨之間的距離,可能就是普通城鎮之間的距離那麼遠了,所以還是存在不小的組織利用起來的難度的。

總得來說,在沒有外力進入的情況下,莽古山是很難被整合起來的,而掌握這種外力的無非是三個勢力,明軍,阿瓦王朝和麓川軍。首先就是明軍,控製莽古山對於孟養城的防務意義重大,等於是擁有了拱衛孟養城東南方向上的巨大營寨,這個天然的防禦工事或者說防禦陣線的效果,可不是人力造就的防禦工事或陣線在規模上可以比較的,在實際的防禦效果自然也是遠遠勝出。

對於這一點,明軍的確是派出來了人力,在白千帆的安排下,他麾下一個千戶手下接近一半的軍力,總計五個百戶人數大約三百人的部隊奉命前去建立莽古山防禦據點,莽古山防線最初的營寨也是這些最早前往莽古山的士兵所建立的。

但是還是因為明軍的整體戰略和實際軍事實力限製,並沒有更多的人力和資源投入到這種對於控製地區,但是對於直接征服麓川勢力,控製其軍事據點沒有實際意義的地方,畢竟從一個較長遠的角度來看,在莽古山建立防線的確對於孟養城防禦意義重大,但是從直接情況來看,這裏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山林罷了,連其中的居民甚至都和麓川勢力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不可能在這種地方投入更大的力量。

阿瓦王朝一方就更不必說了,雖然因為他的勢力的存在,讓麓川勢力在過去無法有效控製莽古山,但是它也不敢貿然進行擴張,引發戰端,這樣是會得罪大明的,國力相對弱小的阿瓦王朝並沒有和大明死戰的意向,雖然不能說是聽話的忠臣,也和大明之間爆發過衝突,但是總體上還是在盡可能避免直接衝突的發生,同時回避衝突的,所以阿瓦王朝在擴張這方麵也是十分謹慎的。

另外,還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阿瓦王朝並沒有想要控製莽古山的意圖,就算是替換掉了莽古山原本的勢力管理人,換成可能更聽阿瓦王朝話的人,這些人在掌握權力後是否會繼續服從阿瓦王朝的權威也是一個完全的未知數。

最後,掌握這片地緣位置複雜的莽古山,在地理條件上又是山林的莽古山,對於阿瓦王朝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有可能因為插手這裏的事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雖然能夠通過莽古山與阿瓦王朝的勢力進行交流,包括從從平民到貴族層麵的交流,從生活到權力方麵的交流,但是阿瓦王朝一直是處於退出這片地區的態度,而是把自己對於這一帶的追求放在更靠近大明一方的城鎮上麵,意圖通過大明的戰爭,來從中獲利,繼承原本屬於麓川勢力的東西,這樣一來,就可以自然獲得大明認可的法理,同時避開各種權利上的爭奪。

所以到最後,莽古山的主要追求對象就成了麓川勢力,尤其是在第四次麓川之戰的最初失去了自己的主要勢力的思機發,他急於重新獲得力量,征服孟養城,而莽古山中可以提供人力,莽古山本身又可以作為威脅孟養城的橋頭堡。

所以在莽古山中,守衛的明軍和麓川軍爆發了大量的戰鬥,盡管這些戰鬥的規模因為守軍實力和思機發的勢力和策略的原因,是很小的,但是在這種接近於遊擊戰的情況下,莽古堡的守軍遭遇了嚴重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