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著茶碗嗅了嗅,緩緩吹著茶湯,史繼偕道:“這個,受先看看也9明白了。”
“如太保公所言,下官看了元年、與2年的稅務構成,心裏確實有底了。”
張采說著,臉色肅穆心情沉重。朝廷還沒有大規模改稅,隻是將張4維搞的十5稅1變成3稅1給糾正,重新變成十五稅一。不再搞上寬下嚴那一套,就按著十五稅一的規矩1拳砸下去,就完成了商稅37倍的增幅。
納稅的主力相對而言上下平等,基層百姓人口多,士紳人口少而財富多,在納稅上在今年預期中勉強能達到平衡。這還是西北6省詔免農稅的結果,否則商稅超過農稅是無法在今年完成的。
在行人司,張采也意識到貧富差距過大的後果是什麼。物極必反,可能再多的錢也會被泥腿子給抄家。麵對此時這樣狠辣的朝廷,地方上偷稅漏稅情況,依舊非常的嚴重。
史繼偕嘬1口茶湯,道:“那你也應該清楚商稅的結症所在。”
張采緩緩點頭,現在一切講數據,國人眼中窮山惡水的兩瀛省,繳稅力度超過兩江。已經把問題很鮮明的擺在了眼前,兩江說是山水多地少,可商業1點都不差,遠比兩瀛省強不少。
這就是這樣,收的商稅還是比不上大亂初定的兩瀛省,別忘了,兩瀛省還養著3萬駐軍。
這是稅製貫徹、基層執行力的問題。兩瀛省就是1張白紙,自然是該繳多少繳多少。
“這樣吧,教坊司這邊厘清花稅,擠不出人手。你,還有中書科新來的楊嗣昌一起,跟著崔呈秀把教坊司這頭的事情捋順。”
中書科的中書舍人也需要1個正式的正官、副官來管,設立中書令、中書丞已納入軌道中,就等楊嗣昌休假後9任中書丞。中書令這個位置比較緊要,一直會空著等徐卿伯從瀛洲回來後9任。
當然,行人司的品級往上提,中書科也要提。這些都是後備梯隊,要適當提高品級下放。
以後的行人司、中書科,不會再直接從新科進士中選人,而是抽選地方政績卓越的知縣為主。一切以基層經驗為主,增加這兩個衙門的務實能力。也給地方知縣1個盼頭,否則1輩子沒希望,很多人自暴自棄做下的事情自然也是駭人聽聞的。
逐漸廢除翰林院、詹事府這兩個清貴閑養的清流官通天捷徑,給所謂的濁官1點機會,是一向比較重大的舉措。
這意味著士林清議,將很難再影響到朝廷。斷絕清流官與士林相輔相成的格局,奪取官員委任主動權。
“是,下官領命。”
張采拱手俯身,心裏鬆了1口氣。他在行人司待了大半月,一直沒有委任空置著,考功時必然是庸碌評價,這輩子就算是真完了。
拍拍張采肩膀,史繼偕拄著拐杖走了。
張采這個人他看來還是可造之材,以後遏製複社就要靠這個人。
張采怎麼背叛複社,他自然是知情的,知道張采犧牲了自己,是個厚道重情的人。複社雖有種種幼稚舉動,可真的是人才彙聚。他們念張采的好,自然會給張采麵子。
現在,就是給身在寒冬的張采送炭的好時候。
史繼偕眼中,以後的複社才是心腹之患,除非將國朝這精華之地的精華1巴掌統統打死。
強大的經濟能力,成熟的教育體係,這地方可以源源不斷產出高質量的科考人手,這些人不管能力如何,起碼搶占官位是一把好手。
這1代人,下一代人無法和皇帝的意誌掰腕子。
可按著曆代英武皇帝短壽的最壞情況來預計,史繼偕不得不做一些安排,留一些可以延續此時政策的人。張采這個人,現在一片灰暗,正是給與他希望的時候。
史繼偕前腳走,後腳盧象升神情疲憊,抱著1卷聖旨來到侍從司。
“鄭司正何在?”
值班的中堂隻有張采1人,書吏兩3人,讓本就心情抑鬱的盧象升不爽,竟然1個坐班的領銜長官都沒有,著實荒唐?
“鄭司正休假,今夜是下官與張同敞當值。”
張同敞是張居正的曾孫,南巡抵達南京時,被相府追張居正之功征辟,委任為行人。
“1個堂官都無,好1個行人司。”
盧象升出著大氣,雙臂抬著聖旨道:“既如此,呼來張同敞,接詔。”
他心中過不去那道坎兒,和皇帝討要1份詔書,準備從相府支取一些錢糧、藥材和人力,去風災受損區域去賑濟、救治災民。
風災範圍邪乎,目前而止還真沒人敢去,大風不停9圍繞著北揚州南蘇州這個大圈子,雷雨天氣時有時無,趕過去命背碰到大風,絕對會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