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燝倒下去,資曆最高的葉向高重新成為內閣首輔。東林領袖李3才被朱弘昭做掉,資曆官位和威望最高的葉向高,這才成了東林領袖。
而他這個領袖位置,因為他是軍戶出身,也因為保弟子王化貞而與齊王合作的事情,他的領袖位置岌岌可危。而且他內定力挺楊漣擔任自己的繼承人,而不是讓東林內部推舉,讓東林第2代內骨幹力量離心離德。
其實不管選誰,東林第2代都會分裂。第2代東林人,都是東林黨名望高隆之際投進來的,思想本9不如葉向高這1批人純粹。如錢謙益,這位現在在禦史係統打醬油混名望,明白人眼裏,尤其是和他同期的進士,都瞧不起這個錢謙益。
那1批進士中,9錢謙益最先跳出來投身東林,官升的的確快,實際上卻沒什麼過硬政績,整個人在明白人眼裏,已經廢掉了。
朝中升官快沒意義,重要的是1步1個腳印,要下基層地方,最好還是學政係統去培養自己的學生,這樣根基紮實才有資本進內閣。
端起茶小飲1口,朱弘昭笑說:“這軍機處離了史公,本王總覺得少了什麼。這回可是欺君之罪,本王提議判史公1個欺君之罪,充任內閣效力,戴罪立功。諸位大人議議,如何?”
重新起用為內閣,這是很大的事情,就連楊肇基都不敢開口,熊延弼左右打量1眼,撫須道:“老臣附議,軍機處事關國本,9需史公這等滴水不漏之能人坐鎮。”
朱弘昭看向崔景榮,這位膽氣雄壯又正直,也忍不住臉色發苦,這可是得罪滿朝上下的事情。
內閣隨著史繼偕、朱國楨下野,何宗彥遞補後,還有1個空額,諸黨雖然不在軍務上黨爭,可這內閣的位置必須要爭1下,尤其是空缺的位置還是武英殿大學士這個緊要位置。
現在內閣,首輔葉向高,次輔韓爌是沒變的,孫承宗這個大學士是榮譽頭銜不算事,剩下崔景榮和何宗彥兩個人,還缺1個才能補足5人之數。
這個內閣是武英殿大學士,隨著軍機處設立,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實際的戰功資曆,楊鎬、熊延弼兩人都有資格,但他們屬於戴罪立功時期,這戰不停,沒有經過戰後封賞及肯定,這兩人9別想摘掉戴罪立功的帽子。
另外隻有貴州巡撫王三善、四川巡撫朱燮元有資本入內閣充當武英殿大學士,可惜朱是浙黨,王三善是無黨派人氏,都不是東林的人。
東林這邊隻有登萊巡撫袁可立,山東赴遼軍監軍李邦華有資格,但和楊鎬等人一樣,他們還需這場戰爭戰後的封賞補足資曆。
其他資曆足夠的人,卻沒有足夠的軍功和軍事經驗,故而朝中吵來吵去,都是沒用的。選出來的人不懂軍事,也會被朱弘昭趕出武英殿。武英殿大學士必須要有昭著軍功,是軍機處設立時9說明白的事情。
在朱弘昭的目光下,崔景榮有些頂不住,說實在的,他也喜歡史繼偕繼續擔當武英殿大學士:“如千歲所言,本官附議。”
見這3個同意,楊肇基立馬附議。對於這種內閣任免的事情,楊肇基真心不敢牽連進去,搞不好他的沂州楊家就會倒黴。
最後4個人目光齊齊探過去,徐光啟露出1個苦笑道:“我軍機處上下,自然要同進退,這事豈能少了下官?”
崔景榮書寫閣文,各人依次畫押用印,留檔後立即差人送往文淵閣,等內閣們下朝後審閱。
最後,朱弘昭拿起朝中朝議的內容,嘴角1翹推了出去道:“這6科官員,果然都是儲相,名不虛傳。這解學龍有首輔之才,諸位大人瞧瞧。”
今日朝議的主要內容有兩個,1個是1成不變的催促軍機處快速發兵,照例被天啟留中不發。1個就是刑科給事中解學龍提出來的裁汰冗官的折子,在朝堂上吵得1塌糊塗。
解學龍,字石帆,揚州興化人,是萬曆41年進士。曆金華、東昌2府推官。天啟2年,因政績卓越由濁官擢升清流刑科給事中。
天啟2年初,遼東難民多渡海聚登州,登萊招練副使劉國縉請內帑銀十萬賑濟,銀子都莫名其妙不見了。解學龍3疏彈劾其弊,劉國縉於是被朝廷下旨譴責。
解學龍通曉政務,屢次上言邊防、兵餉、屯墾、興國大事等多切中時弊。這次9提出裁冗官的折子:“國初文職5千4有奇,武職2萬8千有奇。神祖時,文增至1萬6千餘,武增至8萬7千餘。今不知又增幾倍。誠度冗者汰之,歲可得餉數百萬。”
他提出了近乎體製改革的主張,等於要砍掉3分之2的文武官員編製,若不是朝中各黨相爭,他肯定會死的很難看……
軍機處其他成員看到這封朝議抄錄,1個個大眼瞪小眼,都在心裏給解學龍伸了個大拇指,這人膽子實在是大,大到沒邊。
史繼偕的膽子大,騙了整個朝廷;解學龍的膽子大,竟然敢讓滿朝上下3分之2的丟飯碗,真不知道這兩個人,誰的膽子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