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筆銀子不按本王的意思來,誰都別想拿走1分1錢的銀子!”
漂沒3成是曆代傳流下來的規矩,禦史們隻當看不見。現在被朱弘昭挑明,隻能沉默。這事情經不起查,地方上也是司空見慣,都習慣了。可能隻有這位齊王,不習慣。
可齊王不習慣,自有他的底氣表現出這份不習慣,不怕這幫官員報複。在他以宗室身份領兵開始,朱弘昭9沒有多餘的選擇,隻能和文官死磕到底。
朝堂陷入靜默,李長庚輕咳兩聲抱著牙牌出列:“啟稟陛下,齊王所慮與臣相合。5萬兩銀子若都用到實處,遼鎮、西南兩線形勢會大為好轉。對齊王殿下的提議,臣代表戶部,附議。”
戶部可是油水官,現在經濟困難,可戶部再缺銀子也不能缺了自家人的銀子。李長庚這句話,把戶部1大堆郎中,比如楊昌嗣就是郎中之1,還有即將接任的李宗延氣的不輕。
麵對李長庚的識趣和務實,天啟也是要給與獎勵的,起碼這家夥是配合他這個當皇帝的,本人有能力,是因為沒辦法無中生有擠出銀子,才會打發到南京戶部尚書任上養老去的。
天啟還沒說話,葉向高出列一臉喜色:“齊王殿下提議公正,於國大有裨益。臣附議。”
這時候朱弘昭又補充一句:“還請皇兄下旨,對各司各地說明白。今後戶部所發俱是實銀,也令他們報實際所欠銀兩。若有空虛作假,查出後1律以貪汙、瀆職論處!若戶部所發銀兩短缺,則清查戶部經手之官員,不使1個奸邪逍遙法外!”
這還需要下旨?
朝中官員心中誹謗,官場上這種消息是最靈通的。不下旨,下麵那些官員也能在第1時間了解到詳情。
葉向高讚道:“齊王所慮周到,臣附議。”
葉向高成了附議首輔,引得一幫官員先後附議,有迫於形勢的,有真心實意的,也有追隨葉向高不問原因的,反正他們相信葉向高這位老油條不會白白服軟。
“諸卿1心為國,朕心甚微。歲末諸卿加俸1月,領實銀。”天啟笑著,京中官員1月俸祿包含銀、祿米,年底還有絲帛、棉花、柴炭之類,當然還少不了大明特色的寶鈔……
這些人領1個月的實銀,也98萬多兩銀子花費。這些官員哪能不喜,尤其是科道官,這幫人可是窮慣了的。
每當領俸祿的時候,他們可是提著籃子結伴跑在最前麵的。這回發實銀,比往常兩個月的還要高1點,畢竟沒有寶鈔這種精美的廢紙在其中摻水。
“此乃臣等本份,謝陛下恩賞。”
皇極殿內的2百多文武官員、勳戚拜謝,皇極殿外寒風中打哆嗦的5多官員渾身也燃燒起來,跟著跪拜道謝。
隨後翰林們琢磨操刀,書寫聖旨。
李長庚正式擔任戶部尚書,李宗延、陳大道為左右侍郎。
其中齊王查抄的銀兩由戶部太倉銀庫大使,1個沒品級的吏,24監之1的銀作局、兵杖局聯合出工匠熔煉銀兩為標準規格的庫銀。其中齊王好友通州閻應元監督,不使銀兩在熔煉過程中因為所謂的火耗而損減。
各地各司申請銀兩,由地方相關道員核準簽字上報戶部,由戶部3位主官與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朝輔聯合批字發放。運輸由錦衣衛、東廠、飛熊衛聯合承擔,最後地方官員要核準後簽字,拿著簽字後回戶部回交。
同時銀子下撥後,押送銀兩的廠衛、飛熊衛會留部分人手監督使用。若有貪墨,或所報銀兩遠超於實際所用3成,地方各司官員、簽字的科道官1律捉拿入京。
這件事情議完,也沒朱弘昭什麼事,在皇極殿前準備挨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