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位於海峽西岸的曆史名城、八閩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泉州,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泉州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
全市通行閩南方言,共有人口700多萬,土地麵積11015平方公裏;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
這裏還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祖籍泉州。
作為就讀於東南某省屬重點大學——FQ大學曆史係的大三學生,謝淩楓對泉州頗有好感。
熟讀曆史的他深深知道,泉州堪稱東南一帶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美譽。
而且,這裏的居民民風純樸,先輩們好學懂禮、積善樂施。
因此,古時泉州就已經擁有“此地本是佛國,滿街皆是聖人”的讚譽。
謝淩楓還了解到,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
這裏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全市現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0多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34處。
2012年春季期末考之後,近兩個月的暑假開始了。7月3日,謝淩楓就背著行囊,約上了拍拖一年多的中文係係花黃玉鵑同學,乘坐動車組到達福建省城福州,然後搭乘著中國東方旅遊社的芙蓉快運的豪華旅遊車來到泉州,並且開始在此進行了幾天的旅遊。
7月4日,兩人遊覽了泉州清源山、開元寺;
7月5日,兩人遊覽了惠安淨峰寺、一片瓦寺;
7月6日,兩人遊覽了惠安平山寺、雲蓋寺和筆架仙公寺。
三天的旅遊見聞,使謝淩楓、黃玉鵑對泉州的名山勝水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7月7日一大清早,謝淩楓、黃玉鵑二人就一起搭乘旅遊快車來到了遠近聞名的崇武古城風景區。這一風景區位於泉州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之地,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曆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
崇武古城曆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
據說宋朝時,這裏就稱為崇武鄉守節裏。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裏設小兜巡檢寨。
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
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
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
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岩壘成,城牆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
四麵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0.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牆。在城內蓮花山製高點,還設有了望台。
四麵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牆又加高1.3米。這些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