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想一個兩全其美之策,段祺瑞也是絞盡腦汁,想了整整一夜,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他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自己正要按照袁世凱的吩咐,停兵不前,但現朝廷下旨,要求自己盡快進軍,與勇匪決戰,自己也十分為難,像袁世凱請教自已應該怎麼做,才能即完成袁世凱的囑托,在朝廷那邊也能夠應付過去。
段祺瑞的如意算盤是,自己的信發出以後,到收到袁世凱的回信,就算是用電報往來,也需要3、4天的時間,因為自己這裏能夠發電報的地方隻有在保定府。而這段時間也足夠自己擊敗駐守在尚隆鎮的義勇軍,攻占大名府,就算是自己再收到袁世凱的回信,但也已經把生米做成了熟飯,對清廷那邊也可以交待得過去。
而且段祺瑞給袁世凱寫信的內容並不是要按照袁世凱的意思去做,而是要袁世凱給自己想個辦法應付朝廷的進軍要求,那麼這個潛台詞就是,如果袁世凱想不出辦法來,那麼自己也就沒有辦法按袁世凱的意思去做了。
把信發出之後,段祺瑞也不再遲疑,立刻就向義勇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當然在段祺瑞看來,攻破義勇軍的陣地自然是易如反掌,那知這一次義勇軍沒有再和段祺瑞玩虛的,而且對清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並充份利用陣地的戰壕掩體,以通用機槍為主的猛烈火力,給清軍造成了不小的殺傷。一天的戰鬥清軍傷亡達800餘人,卻連義勇軍陣地的邊都沒有碰到。
這一天的戰果也不禁讓段祺瑞大吃了一驚,他確實沒有想到會在這裏踢到鐵板,看來自己還是有些低估了這股勇匪,畢競他們的背後可是海外華人,就在前不久,海外華人還在關外打得俄日兩國落花流水,這夥子勇匪又豈是無能之輩?
不過這時段祺瑞也是騎虎難下,不可能再收手,於是在第二天親自督戰,並且將火炮也都調上來,對義勇軍的陣地進行轟擊。隻是清軍的火炮都是中小口徑,而義勇軍的戰壕掩體也是秉承人民軍,防炮擊的效果極佳,因此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而在清軍發動進攻之後,仍然遭到了義勇軍的強力抵抗。
結果清軍一連進攻了3天,都沒能夠撼動義勇軍的陣地,傷亡更是達到了1700餘人,不過就在第4天,義勇軍主動撤出了陣地,向歸德府的方向撤退。
段祺瑞雖然有些驚疑不定,不過派人去大名府偵察卻發現義勇軍確實是都撤離了大名府,因此段祺瑞也隻能下令進兵占領了大名府,至此收複了所有河北之地。
而就在段祺瑞收複大名府的第二天,清廷再次對段祺瑞進行嘉獎,這一次是加封他為三等世襲武毅子爵,雖然爵位並沒有什麼實權,但也是極高的榮譽,由其還是世襲爵位,這也就意味著段祺瑞的子孫也能繼承他的爵位,因此這絕對可以算是光宗耀祖。
另外清廷在給段祺瑞的製詞當中,也對他多有稱讚,甚致將段祺瑞比作曾國藩,最後要求段祺瑞立刻進軍,攻占歸德府,徹底清剿匪賊。原來段祺瑞收複了大名府之後,除了部份滿族權貴之外,其他的大臣們,都對段祺瑞十分讚賞,而且認為這次進剿的成功在望,由其是英法日俄等國的公使,希望清廷能夠下令段祺瑞,一鼓作氣攻取歸德府,徹底平定河南的匪亂,當然可以牽製華東政府的精力。
而慈禧也認為如果能夠盡快平定河南的匪亂當然是好事,一來可以提升朝廷的威信力;二來也可以給海外華人一個教訓;三來則是可以借機提拔段祺瑞,分化袁世凱的勢力。因此才再次嘉獎段祺瑞。
段祺瑞當然不知道這裏麵錯綜複雜的事情,但對他這樣平民出身的人,能夠得到朝廷這樣的恩典,確實是祖墳上冒青煙,更是對朝廷感恩戴德,因此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到歸德府去,以報效朝廷。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回信也送到了段祺瑞的手裏。
接到袁世凱的信時,段祺瑞的心裏也有些忐忑不安,生怕袁世凱在信中大罵自己一頓,不過打開信一看,袁世凱首先恭賀段祺瑞升官,並且還送上了1萬兩白銀的賀儀,都送到段祺瑞家裏,而對袁世凱先前的什麼保存實力,不可進軍之類要求則支字未提,隻是委婉的向段祺瑞提出警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並希望段祺瑞好自為之。
看完信之後,段祺瑞心裏到是鬆了一口氣,至少袁世凱沒有挑明和自己翻臉,隻是十分委婉的提了一下,而段祺瑞往深裏一想,認為這也並不奇怪,因為進軍是朝廷下的令,而袁世凱沒有能讓自己應付朝廷的辦法,隻好作罷,而且自己現在己是巡撫,袁世凱也不能不給自己幾分麵子,現在袁世凱和自己翻臉有什麼好處呢?而且以後袁世凱顯然還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不如留一線,日後也好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