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野津道貫來說,也沒有別的選擇,盡管日軍對人民軍有兩線夾擊的優勢,但反過來也可以說一成運人民軍將日軍分成兩個部份,而且占有內線優勢,因此選擇什麼樣的打法,日軍是沒有主動權的。於是野津道貫立刻給土屋春光下令,命令他在沙嶺堡守衛三天的時間,同時又下令招集自己的幕僚參謀及極名師團、旅團長,製定進攻遼中的作戰計劃,當然也是給他們下達死命令,在三天之內必須攻克遼中。同時為了牽製遼西的人民軍,使其不能支援遼中的守軍,野津道貫又下令,命一個旅團在遼河上遊渡河,與遼河西岸對持。
這時參謀長上原勇作少將向野津道貫提出一個建議,即然人民軍在遼河西岸隻布置了一個師駐守,不如派遣2-3個旅團,以及騎兵聯隊渡過遼河,然後分散軍隊,在遼西地區攻城奪地,燒殺掠劫,製造混亂,甚致是攻擊人民軍的後勤補濟線,或是直撲錦州。遼西是人民軍的大後方,人民軍勢必不能不管,因此人民軍的主力必然會全部撤回遼西去追堵日軍,這樣不僅能解沙嶺堡之危,而且日軍還可以趁機收複遼中。
雖然這個計劃是以犧牲掉渡河作戰的日軍為代價,因為渡河作戰的軍隊必須會遭到人民軍的圍追堵劫,而且又是在對方的地盤裏作戰,因此就算能夠退回到遼河東岸,也必然會損失慘重,但收複遼中的把握都是極大,從戰略上說,則可以恢複到人民軍參戰以前,雙方隔著遼河對持的局麵。上原勇作認為還是值得一試的。
野津道貫思考再三之後,還是否決了上原勇作的這個建議,原因是這個計劃過於複雜,且變數太多,而且又太過冒險了,如果人民軍不理渡過遼河的日軍怎麼辦?想敷擊人民軍的後勤補濟線,可並沒有那麼容易,原來為了弄清楚人民軍是怎把艦炮搬上陸地使用的,在遼中失守後,野津道貫也派出了大量偵察兵、情報人員,到是打聽明白了,人民軍裝備了一種叫裝甲列車的武器,艦炮就是裝配在裝甲列車上的。
野津道貫是身經百戰的人,一聽就明白,這種所謂的裝甲列車實際可以理解成就是把海軍的軍艦從海上搬到陸地上來了,隻是必須依托於鐵軌運行,野津道貫也可以想像得出,這樣的裝甲列車然是威力極大,怪不得海外華人的火炮射程會有那麼遠,而且也不由得概歎,海外華人到是真聰明,居然想出這樣的辦法來,如果日軍有這種武器,前期與俄軍的作戰就要輕鬆許多,而現在恐怕早就將俄軍徹底擊敗,別說是沈陽,隻怕連黑龍江都拿下來了,那裏還會和俄軍糾結,更不會讓海外華人有機會出兵了。
好在是裝甲列車必須依托鐵軌才能運動,因此遼東地區除了遼河沿岸之外,裝甲列車就無能為力了,但進入遼西作戰,必然會麵對人民軍的裝甲列車,人民軍一共列裝了多少裝甲列車?而到底需要多少士兵才能擊敗一列裝甲列車呢?對此野津道貫的心裏可沒有底。
當然,除了裝甲列車之外,野津道貫還認為上原勇作對遼西的作用估計過高,現在人民軍確實是把遼西作為自己的後勤基地,但現在人民軍攻占旅順已易如反掌,一但人民軍拿下旅順,就將在遼東地區獲得一個永久的後勤基地,遼西的作用必然會大大降低,而且人民軍攻克了沙嶺堡之後,可以立刻揮兵南下,攻取營口,這樣就可以獲得遼河入海口,既使是錦州失守,也完全可以確保在遼東的後勤補濟。
正因為這個計劃的變數太多,風險太大,因此最終野津道貫還是決定,采用比較穩妥的戰術為好,而且野津道貫認為,既使是采用穩妥的戰術,至少也有6、7成把握,自然也沒必要冒險了。
於是就在第二天,日軍向人民軍的陣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