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英國也清楚,華東政府可不是清廷,拿大話來威脅他們是沒有用的,除非是以真正強大的武力來迫使華東政府讓步,但直接出兵參戰,顯然不是英國的選項,布爾戰爭雖然結束了2年多,英國的國力卻還沒有完全恢複過來,而且英國也從這一場戰爭中吸取了充份咐教訓,不要輕易的介入一場遠離英國本土的戰爭,因為距離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就算能夠獲勝,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巨大的,何況華東政府絕非弱者。因此英國的計劃是拉法國一起來向華東政府施壓。當然,在名議是調停這場戰爭。

法國是俄國的盟國,當然不會希望俄國徹底衰弱,因此如果遠東的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對法國也是有利的,另外英國還希望借機進一步拉近與法國的關係,達到最終和法國聯手來對付徳國的擴張。相信法國對這個計劃也是有興趣的。

果然,英國像法國提出了聯合調停遠東的戰爭,法國政府也很快就有了回應,願意接受英國的建議。雖然英法之間有數百年的矛盾,但法國當前最大的敵人卻是徳國。盡管法國己經和俄國結盟,共同應對徳國,但法國國內對這個盟友的不滿情緒也在不斷的提升。一來是俄國內部始終都有一股強大的親德勢力,如前財政大臣維特就是一個堅定的親德派;二來德國也一直沒有放棄拉隴俄國,分化法俄同盟,法國為了維持同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先後己為俄國提供了數十億法郎的低貸款,並且在巴黎證券交易所全麵開放俄國的債券,當然俄國也為維持同盟,做了不少事情,但法國顯然是為同盟付出的更多。

如果還僅僅隻是這些,法國到還能夠忍受,但讓法國最不能接受的是俄國的注意力一直漂忽不定,東西搖擺,特別是俄國國內有不少人認為有法國在西邊牽製德國,俄國正時可以向東擴張,而法國付出這樣大的代價,促成了法俄同盟,就是為了找個同伴來共同對付德國,而俄國卻似乎讓法國來掩護自己向東擴張,法國自然是感覺到了俄國的不可靠,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自然希望再找一個至少靠譜一點的盟友來對付德國。

英國當然是一個比俄國更可靠的國家,因此近幾年來法國也有意的改善和英國的關係,如互相承認對方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並且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不過兩國畢竟是互相敵對了數百年,就算是關係有所改善,但離同盟還差得遠,而且需要尋找兩國合作的契機。而聯合調停遠東的戰爭,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另外俄國雖然是一個不靠譜的盟友,但再不靠譜的盟友也比沒有盟友好,更不能把俄國推向德國的一方,因此和俄國的同盟關係還是要盡力的維持的。而且現在俄國己經在遠東遭到沉重的打擊,因此正是借這個機會把俄國的注意力從遠東重新拉回到歐洲來的時候。這樣一來就可以形成英、法、俄三國同盟對付俄國的局麵,還是從東西兩麵夾擊德國,盡管現在德國有奧匈帝國這個鐵杆盟友,還有意大利這個搖擺不定的夥伴,但無論是從綜合實力,地緣優勢,地理環境,英、法、俄三國當然都要強大得多。

於是英法兩國進行了緊急的協商,而且隻用了兩天時間,兩國就拿出了一個方案,就是以聯合調停的名議進行這場戰爭,不僅要迫使華東政府不要介入這場戰爭,而且還要盡力促進日俄以現在的局麵停戰。同時還製定出了先後計劃,首先是兩國一起向華東政府施壓,迫使華東政府承諾不會介入這場戰爭,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會介入戰爭,這樣可以為下一步的調停工作——由法國去做俄國的工作,英國勸導日本,就這樣停戰爭取足夠時間,隻要是日俄停戰了,華東政府自然就沒有理由再介入這場戰爭了。

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在遠東形成日、俄、華東政府三足鼎立,互相牽製的局麵,英國可以確保自已在遠東的利益,同時將俄國重新拉回到歐洲,並促成英法俄三國同盟。

雖然這個計劃十分宏大,但英法兩國還是有充份的信心,畢竟兩國都是現在世界的一流強國,因此兩國聯手幹不了的事情還真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