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青州之亂(五)(1 / 2)

聽了兩人的介紹情況之後,羅嶽的心裏己經有了幾分底,又問起青州駐防滿洲旗城的地理位置、城防等情況。

而這一點兩名情報人員也己經打聽清楚了,並且還畫好了兩份圖紙,一份是從青州本城到滿城的路途地圖;一份是滿城的詳細圖紙。

青州駐防滿洲旗城建成於雍正十年( 1732年),在青州城北約2.5公裏左右的地方,因此本地人俗稱滿城為北城,而青州本城為南城。

滿城大體呈一個長方形,南北900餘米,東南750米,占地麵積約7.5公頃,城內共有官衙57座,用房668間。宮殿1座,用房22間,廟宇21座,廳房2座。連同旗兵住房共4899間。城牆高3.5米,底寬3.3米,頂寬2.3米,城垛是用磚砌而成的,四周是人工挖的護城河與馬道,寬度均約15米左右。

各城牆為均開有一座城門,東門名海晏門、南門名寧齊門、西門名泰安門、北門名拱辰門。都是由雍正欽定命名,並由名書法家書寫石刻匾額鑲嵌在城門上,4座城門外護城河上各有石橋一座,溝通進出。每座城門又分內外兩門,有月城。

不過隨著時推移,城中人口的增加己難以容納,因此又在北城外的西南和東南兩地,分出部份人口,主要是滿人的眷屬、包衣,另外還建立了一些佃戶莊園和滿人權貴的鄉間別墅。另外在青州城南約60公裏的沂山還建有青州駐防旗城的軍馬放牧場,放牧著千餘匹軍馬。

原來清廷早期設立的八旗駐防軍,多在舊城以內圈出地域,形成城中之城的格局,不過滿漢民眾雜居在一起,容易引起諸多糾紛,當然主要是由滿人欺壓漢人而引起,而在雍正朝以後興建的駐防滿城,基本就是在舊城之外另建的新城,一來是為了避免滿漢的矛盾激化;二來是這時正是清廷的國力鼎隆的時候,也有充足的財力新建滿城讓八旗駐防軍居住。

拿到這兩份圖紙,羅嶽也完全放心了,於是謝過了兩人,馬上招集全團的主要將領,商議平定叛亂的戰術。其實在羅嶽的心裏,早就想好了作戰的計劃。現在八旗駐軍正在青州城中劫掠,如果直接出兵去救援青州城,八旗駐軍可以據城防守,而自己沒帶火炮,隻靠幾門迫擊炮想要攻破城牆也並不容易,而且由於自己的部隊不多,不可能圍困青州城,因此就算是攻破了青州城,八旗駐軍還有很大的機會逃出城去,逃回北城去駐守,而自己接下來還要再費力去進攻北城,如此一來不僅勞神費力,而且耗廢時日,還會造成不小的傷損。

羅嶽打算釆用圍魏救趙之計,先出兵去進攻北城,這樣在青州城中掠劫搶虜的八旗駐軍自然是非出城回救不可,雖然青州城和北城隻有2.5公裏的距離,而且沿途基本都是村莊鄉鎮,但隻要將八旗駐軍引到城外就好辦了,自己在城外隨便選個地點就可以圍殲八旗駐軍,那怕是野戰也行,因為通過劉慶林的講說,八旗駐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因此就算是不能全殲,但也必能將其殲滅大半,這樣剩下的人逃回北城去也就不足為懼了。而且這樣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平定青州的叛亂.

而等殲滅了八旗駐軍,占據了北城以後,土改委員會麵臨的威脅就自然解除,各工作組也就可以恢複正常的工作,那麼在各村遇到的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他人聽了,也都讚同羅嶽的這個作戰計劃,眾人又對照地圖研究了一番,將羅嶽的這個計劃補充完整,最終決定由一營進佯攻滿城,同時堵住八旗駐軍回北城的頭;二營在城外大道的兩側設伏,攻擊八旗駐軍;而三營負責截斷八旗駐軍的歸路,三下合擊,力圖全殲或重創八旗駐軍。羅嶽團部的警衛連,還有騎兵連為總預備隊。

而劉慶林聽了,也希望能帶一個連的部隊參戰。羅嶽想了一想,也就同意了。因為隻是要守衛千溝莊,有兩個連的部隊也就夠了,而且自己還有一支騎兵連,可以在一個小時內趕回來救授,而劉慶林在青州的時間長,對這一帶的地理情況十分了解,有他們部隊和自己在一起,在關建時候也會有用,於是羅嶽將他們都一並編入了預備隊中。

第二天一早,羅嶽立刻帶領一營,向青州北城發動進攻。

其實這時北城的周邊己經建成許多大小村莊,見人民軍殺過來了,滿族的居民們頓時都著了慌,因為文瑞和烏勒畚將北城裏的軍隊還有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帶出去了,因此現在的北城幾乎就是一座空城,全無抵抗之力。不過這時北城裏的人都知道八旗駐軍正在青州城裏劫掠,昨天文瑞和烏勒畚己著人運回好幾車搶到的東西。於是留守北城的協領吳延年一麵招集人手守城,一麵趕緊派人騎快馬去青州給文瑞送信,讓文瑞趕緊帶兵回來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