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裝甲巡洋艦,還是防護巡洋艦,水平裝甲並不是設在最上層甲板外,而是設有船艙以內,略高於軍艦的吃水線處,以保護水線下的機艙,鍋爐、發動機等部份。而且水平裝甲通常做成弧形,弧頂高於吃水線,而與側舷相接的部份側低於吃水線,形成一個夾角,這是由於在同樣的厚度下,弧麵的防禦力要高於水平麵,另外在夾角處還可以用來貯煤,以增加防禦力。因此防護巡洋艦也被稱為穹甲巡洋艦。
而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的命名區別在於,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是海字尾命名,而防護巡洋艦用海字頭,並從原艦名中選一個字來組合命名。
四艘裝甲巡洋艦的命名是:
俄羅斯人號命名為開海號,俾斯麥伯爵號命名為拓海號,奧蘭多號名為經海號,阿羅拉號名為略海號,四艘艦名合稱開拓經略。
防護巡洋艦共有5艘,命名是:
思底彌翁號命名為海彌號,漢莎號命名為海莎號;赫塔號命名為海塔號;帕斯卡號命名為海帕號;明石號命名為海石號。
而其他的十艘小型艦艇則分為千噸以上用江字命名,為千噸以下用河字命名,並且也從原艦名中選一個字來組合,
千噸以上的艦隻的命名是:
海狸號命名為江狸號;朝鮮人號命名為江朝號;伊爾提絲號命名為江伊號;阿爾傑林號命名為江林號;裏昂號命名為江昂號;
而還有5艘千噸以下魚雷艦驅逐艦,海龍號、海青號、海犀號、海華號、飛霆號都是原屬北洋艦隊的艦船,這5艘軍艦隻的命名是:
海龍號命名為河龍號;海青號命名為河青號;海犀號命名為河犀號;海華號命名為河華號;飛霆號命名為河霆號;
其於的運輸船則以吉、福、安、康四個字頭來命名。
艦隻的命名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編組,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同類型的軍艦一般是以4至6艘組成一支分艦隊,再甴不同種類的分艦隊組成一支混合艦隊。如在大東溝一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就以鬆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五艦為本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為第一遊擊分隊;戰鬥力最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三艦為附屬分隊,僅從編製的合理性來說,日本聯合艦隊確實要強於北洋水師。
不過現在人民軍海軍隻有兩艘戰列艦,不能組成一支分艦隊,而裝甲巡洋艦雖然有4艘,但差異很大。開海號原是俄艦俄羅斯人號,1897年服役,拓海號原是徳艦俾斯麥伯爵號,1900年服役,都是超過萬噸的大型裝甲巡洋艦,單從噸位上來說,要超過現有的兩艘戰列艘,而且服役時間在5年以內,是人民軍海軍少有的較為新銳的軍艦。另外俄德兩國的裝甲巡洋艦的特點是側舷裝甲比較厚實,而且水線帶裝甲更寬,而且覆蓋麵也更廣,由其是拓海號的主炮為240毫米口徑,幾乎己經達戰列艦的入門標準,因此這兩艘裝甲巡洋艦和人民軍海軍現有的兩艘戰列艦實際是有得一拚。
而另兩艘裝甲巡洋艦經海號、略海號都是英艦,而且是老式的裝甲巡洋艦,服役的時間是1888年,和北洋水師是同一時代,水線帶側舷裝甲隻有1.67米,而一般裝甲巡洋艦的水線帶裝甲至少要超過兩米,才能比較有效的保護軍艦,而且噸位也隻有5500噸,還不如大型的防護巡洋艦。
雖然這4艘軍艦都算是裝甲巡洋艦,但編成一個分艦隊肯定是合適的,因此海軍的軍官們討論決定,將開海號、拓海號和遠洋號、瞭洋號一起編成戰列艦分隊,以拓海號為旗艦,由原嶽陽艦艦長王海龍出任分艦隊司令。
而4艘鎮字級的鐵甲艦雖然不算是戰列艦,但有厚甲重炮,其他可以起了一定的戰列艦的功能,當然也被編成鐵甲艦分艦隊,以鎮遠號為旗艦,由原三亞艦艦長張威出任分艦隊司令。
將經海號、略海號和防護巡洋艦海彌號、海莎號、海塔號、海帕號一起,編成巡洋艦分艦隊,以海彌號為旗艦,由原長白艦艦長路凱出任分艦隊司令。
還有一艘防護巡洋艦海石號,由於噸位太小,隻有2700噸,巡洋艦分艦隊中噸位最小的海帕號也有4000噸,因此並不適合與其他防護巡洋艦分在同一艦隊中。而是將海石號與五艘千噸級的驅逐艦江狸號、江朝號、江伊號、江林號、江昂號分在一,編為第一驅逐艦分隊,以海石號為旗艦,由原懷化艦艦長張廣智出任分艦隊司令。
最後的五艘千噸以下的驅逐艦河龍號、河青號、河犀號、河華號、河霆號編為第二驅逐艦分隊,以河龍號為旗艦,由原襄陽艦艦長謝伏瞻出任分艦隊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