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向師傅學手藝(1 / 2)

任野回到公司。

他在專業武打老師的指導下加緊練習耍刀,弄槍,接的戲是江湖戲,就避免不了有打鬥的戲份。

因為時間快了嗎。

任野對自己的要求更嚴了,總在自己工作外的閑暇時還不忘記練習,兢兢業業的,連帶他工作室的工作人員都卷起來了。

一個比一個認真負責,打眼一看就知道那些工作人員是任大爺身邊的小夥伴。

在這個行業內比你有資格,有耐心的人很多,任野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在那,很少一部分能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唯一能做的隻有那份珍惜和全赴以力。

自然手中的資源沒辦法完全顧及到,公司就把部分資源分些其他藝人,至於怎麼分就和任野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二人在某些方麵默契十足,都對想要的東西很執著,很認真。

任野在長遠籌謀,君亦暮在全力以赴恨不得把自己當成十八銅人,恨不得樣樣精通才肯罷休。

君亦暮在這段時間裏寫完論文,答完辯,學業和工作兩手抓,過得很充盈,和任野相處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些,但不影響二人偶爾的電話QQ。

彼此有對方,即使不在一個地方也沒有關係,有我,有他呀。

君亦暮在家具彷忙完攝影工作,還不忘記在老師傅們那裏學習傳承手藝。

有10大手工藝品:宣紙、徽墨、歙(she)硯、磚雕、蕪湖鐵畫、通草畫、九華折扇、鳳陽鳳畫、界首彩陶、安慶雪木雕塑、萬安羅盤。

一開始我和師傅有說有笑過去工作旁觀,久而久之被這些吸引了,一來二去師傅們也看出來了。

我也就同師傅們說了,想跟著學,畢竟他們是靠這個生活的,自己可以交學費學習,但他們沒有收,看自己能學多少。

手藝要靠人教,要人學才能傳下去,不至於最後少了老一輩傳承者就沒人繼承,最後隻輪為史書上的名字,而沒有傳承,那樣是可悲的。

師傅們同我講,在他們那個時代就是靠這些手藝養家糊口,講起他們的小趣事,臉上的痕跡依舊擋不住他們的曾經,是那樣質樸,簡單。

簡簡單單隻為吃飽穿暖以然很知足。

他們總提起自家早已為人父母的孩子,遠在他鄉的孩子,有笑著說的,有淚流滿麵說的,說不清他們內心的酸甜苦辣,他們總說孩子大了,自己老了,能做一天那都是掙的。

我看著他們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

即使世俗不許他們一生閑下來,即使歲月荒漠無光,但他們眼裏都是光啊。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老的隻是那副帶有時間年輪的身軀,從來不是他們的心。

都說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眼裏都是孩子,要我說,他們也是孩子啊,是年少時的自個,是充滿色彩的小小少年啊。

師傅們的孩子們有的學到半路就不學了,很少人能堅持學下來,年輕一輩不願沉下來學習,他們肩上的圧力很重。

有時候啊,我在想,是不是我們拋棄了他們,讓他們留在時代的長河裏,在晚年卻要為了生活孤苦伶仃,到底是好的還是壞呢?

後來,我明白了,時代把他們落下了,可是人情世故沒有,總要有人去守護那片人間溫暖吧。

時代在不停的更替,百姓安居樂業越來越好,城市越來越智能化,信息化,這個變快、變好的過程是在座的每個人一起使的團結勁,最後共同走向不久將來的科技化。

時代越來越快,要做起加減法,成一眼看不到頭的台階。

少年們在前麵鉚足了勁共富國家,中青年們撐起各自的小家,老人們就免不了要接受現實裏的長燈相伴。

這些是毋庸置疑的,但帶來問題也是輕易改變的,人創造的社會,最後是需要人去買單,去承受的。

我能做的隻有守好這片不小不大的家具彷,或許有點自不量力,但總要有人去試一試吧,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每一個手藝都需要漫長的等待和磨合,想要學完整個手藝沒個十年很難,難的從來不是手藝,而是獨具匠心的技術,更是一種由老到少的傳承,是不同手藝裏的行業文化。

說起蕪湖,自從通草畫創製成功後,蕪湖民間就傳出這樣一句話:鐵畫,漆畫,通草畫跟在後,三畫出蕪湖。

“蕪湖三畫”也由此形成。(注:保護非物質遺產傳承者就不留下名字)

以鐵為墨的藝術奇珍——蕪湖鐵畫,許多人熟悉蕪湖鐵畫那還是從人民大會堂的一幅《迎客鬆》鐵畫開始的。

君亦暮在10個手藝的師傅們那裏各教半個月基礎,依次考核,看君亦暮在那個方麵有才華,最後是通草畫略勝一籌。

通草畫的全稱叫通草紙水彩畫,就是畫在通草紙上的水彩畫。

不是普通的紙漿法製造的紙,而是從一種學名為通脫木,俗稱為通草的灌木草本植物莖髓切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