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零九分(1 / 3)

葉裏初次見到葉雪時,是十一年前的春天,二月十六號。

下午六點零九分,開春之後,夜晚的來臨慢了許多,夕陽卻也已被緩緩而至的夜色漸漸吞噬,所剩無幾。僅剩的些許,落在雪白的雪麵上。

江南的天是很奇怪的,一年到頭難得下一場雪。

卻又每隔幾年,便會在年後不久洋洋灑灑下一場不大也不小的雪,那年的雪照例如此,卻因下得急而猛,倒也在地麵積了不少的雪。

小鎮不同於城市,在這裏,學習成績才是一切,隻有悶頭讀書,才能將你送往更廣袤的天地。這樣漂亮而又難得的下雪天裏,學校的學生照樣認真上課,哪怕下課休息時候,也沒人出來玩雪。

那天的雪景便格外的完整而又漂亮,雪麵上除了淺紅殘陽,還有學校已上的暈黃路燈,白雪也淡淡反射些微銀白光芒,三樣混合在一起,漂亮極了,漂亮得不真實。

但這並不是葉裏一直清晰記得那一天、那一刻的原因。

再漂亮的景色,長大至今,東安鎮就那麼大,他也早已看夠、看膩。

他之所以記得那天,與那一刻,隻是因為,他在那天,第一次見到葉雪時。

那是葉雪時轉學來東安中學的第一天,新學期剛開學,葉雪時十六歲的生日剛過不久,同樣是他葉裏的十六歲生日。

但當時,他並不知道,他連東安中學多了一個轉學生都不知道,他更不知將會有位白雪一樣的少年走進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將會徹底改變。

他當時甚至不叫葉裏,他叫萬裏,換了個姓,瞬間變得平平無奇。

在那個還叫做萬裏的時候,他是個已經輟學大半年,本來應該在讀高三,困於現實,卻依然對未來充滿期待,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走出小鎮,飛向萬裏的十八歲少年。

他是高二下學期輟的學,決定輟學那天,他的班主任,一位姓吳的女老師都哭了,是給急的。

班主任吳老師立馬拉上另外幾門學科的老師,一起去他家,打算勸說,到了他家,看到眼前情況,他們本來要說的話,也全部都咽下去。

他們家,實在太窮、太窮了。

東安鎮地處江南,自古都是富庶之地,他們東安鎮古時出了好幾位狀元,讀書風氣極盛,以讀書為榮,做生意的人並不多,不比那些豪車遍地開的江南名鎮,卻也從來不窮,在全國鄉鎮也能排上前五十。班主任們知道他的父親因為qj罪而坐牢,也知道他的母親早就拋下這個家跑了,更知道他的爺爺奶奶也已陸陸續續過世,所以從來沒有人能來參加他的家長會。

班主任知道他的家庭困難,卻也沒有想到竟會困難成這樣,萬裏平常到底表現得過於平和。

吳老師沒有想到,在現在這個年代,在東安鎮,竟然還有人住土屋。

吳老師與學科老師滿腔勸說的話,在親眼看到他家的樣子,也親自再確認,他們家的確隻剩萬裏一個人,家裏也真的一分錢也沒有了的時候,誰也不能再說出口。

吳老師非常喜歡還叫萬裏時的他,因為他成績好,是好到驚奇的那種好,性格也不卑不亢,不因為家境不好就自輕,也不會因為成績過好而自狂,頗有古人君子風采。

這樣一個十八歲的孩子,誰又能不喜歡?

吳老師幾乎已經可以確定,這個學生,將會是她教學生涯裏最優秀的一位,卻出了這樣的事。

吳老師留下五百塊錢,各科老師也各給了三百。

萬裏死活不肯要,吳老師都急得氣了,到底是說道:“老師們不是可憐你!你是聰明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最要緊的。你已經高二,下學期就是高三,你怎麼也要堅持下去。將來讀大學,有助學貸款,有獎學金,你還可以打工,老師們絕不讚同你的這個決定!就是校長也很急,再三叮囑我們一定要把你帶回去!你這一年多的學雜費、資料費、生活費,全由我包!萬裏,隻有出去了,你才知道,這片天地是多麼的寬廣,你才能明白萬裏的真正意義。沒有誰的人生順順遂遂,你接受老師們的幫助,不丟人!”

其他幾位老師紛紛點頭,甚至也開口說著要幫他的話。

萬裏非常平靜地說:“我知道老師們的好意。我也知道讀書有多麼重要,我更知道外麵的天地是多麼令人向往,我也不是虛要麵子的人。可是——”他更為平靜地抬眸看向麵前幾位老師,麵上沒有難過,也沒有不忿,隻是用平靜得不像十八歲孩子的聲音緩緩說,“我家還欠了很多錢,年限將到,這陣子每天都有人來要錢,將來興許就能要到學校去。老師,的確沒有誰的人生是順順遂遂的,有落,就有起,我清晰地知道這一點,所以我選擇輟學。”

吳老師再也沒了話,他什麼都知道。

他們能幫萬裏付學費、學雜費,甚至是生活費,欠的債,誰來幫他還?

那不是幾百幾千,甚至不是幾萬。

他們家隻剩他了,隻能他還。

吳老師回家後哭了一場。

第二天,萬裏正式輟學。

人們都說,人的記憶是短暫的,就好像任何重大事件,隻要不是持續性的,一個月,七天,乃至三天後,甚至就已經被忘得差不多。

萬裏倒是一直被東安中學的師生們記著。

他輟學後,在鎮上的一個建築隊裏打工。

小鎮不如外麵的大城市,有各樣的打工場所,在這裏,最合適一個年輕而又健康男孩子的工作,無疑就是建築工地。建築隊是外地來的,在這兒蓋樓。

東安鎮的風景堪稱一絕,還留有許多古時街道,卻因當地風俗較為內斂,一直不曾開發過。但,好東西總有被人盯上的一天。

前幾年,鎮政府換了一套新的領導班子,年紀比較輕,表現在行事作風上也就相對包容開放。

他們連著簽了幾個合同,打算開發這個相對來說還很閉塞的古鎮。

當然,民風難改,新的領導班子也不敢做得太過,隻不過在小鎮邊沿,蓋些別墅與住宅樓罷了,賣些錢也好授益於民,修修鎮上的公路,大家還算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