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課代表說完了話,此事算是消停了一會兒,但以張琪斐的做事風格來看,此事並沒有結束,或說僅為一個開始。
這張琪斐說來也奇怪,與陳依蟬無冤無仇,平時也沒有交流的兩個人,為什麼要刻意的整蠱陳依蟬呢?
張琪斐拽下樹上的一把樹葉,在暖和燥熱的夏天,一大把樹葉上必然會帶有一些小蟲子。
她又是猛然拽掉了陳依嬋的發繩,緊接著把沾染塵土,帶有蟲子的一把葉子潑灑在陳依嬋淩亂的頭發上。
“啊!”陳依嬋被張琪斐又一次的捉弄嚇到了,並大叫了一聲。
隨後,陳依嬋終於反映了過來,是張琪斐所為,但這時她已不在意到底是誰在調戲自己了,而是急忙撣了撣身上留下的灰塵泥土。
清理衣物的同時,她被張琪斐一次一次的惡作劇也好,惡意整蠱也罷,已經忍受不住了,也不再想忍氣吞聲,心甘情願的縱容她了。陳依嬋用責怪埋怨的語氣大聲地叫出了她的名字:
“張琪斐!!”
同時陳依蟬也不大想得罪張琪斐,畢竟她知道後果的,心中難免會有懦弱,聲音中還會夾雜著開玩笑的語氣,在旁人看來,她們可能真的隻是在玩耍吵鬧,這也是張琪斐慣用的解釋手段。
陳依蟬在外表上會讓人覺得是一個堅強,張揚的女孩子,她向往的樣子也確是如此。然而她內心深處卻是極度的自卑柔軟,現在可能誰也感受不到,包括她自己。當然誰又會想承認自己的軟肋呢,這種缺陷不會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後天經過一些磨難形成的,或許她自己可能都不清楚,這個磨難是什麼。
在陳依蟬三歲時,父母吵架吵的不可開交,父親長期在外,隻顧自己娛樂消遣,沒有關心過整個家庭。常常夜不歸宿,沒有陪伴過陳依蟬,一直是她的媽媽帶她。
父親在外受到的委屈與勞累遠遠比不上媽媽的,他回家的時候還會把氣全都撒在媽媽的身上,比如當著陳依蟬的麵,拿一些瓶瓶罐罐砸向媽媽,有時還會上手打罵。陳依蟬看到後大哭不止,成為她的童年陰影,也許她早已忘記這些往事,但這也注定了她的性格與結局。
最後陳依蟬的父母離異,父親可能去了別的城市,也可能又結了婚,過上新的生活,隻是每個月會給陳依蟬的媽媽一點撫養費,但是這些錢對於一個單親媽媽要養活自己和一個僅有三歲的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從此與她們母女倆再無聯係,錢會按時到賬,但是他並沒有盡到一個父親該盡的責任。
陳依蟬的媽媽自從生了她以後就把工作辭掉了,想到了有孩子後會很辛苦,但是也沒有想到陳依蟬的父親會這麼早離開。導致沒有穩定的工作來養活陳依蟬。不管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陳依蟬的媽媽都已經瀕臨崩潰,對陳依蟬也沒有太多的關愛了,不是對她沒有了感情,而是力不從心。如果要她在陪伴孩子和讓孩子過上正常的生活上選擇,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她會經常幾天不回家,長期在外工作,掙得錢也不多,僅僅剛夠她們母女兩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陳依嬋從來沒有感受過父愛,就連母愛也沒有得到太多。陳依嬋小時候經常會想念在外工作的媽媽,晚上睡覺時會抱著媽媽送她的毛絨玩具,伴著思念的淚水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