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節 歐陽熙(2 / 2)

蓽達見這老頭子說得動情,眼中似有淚花,心想這個人倒還算誠懇!便又安撫道:“你不要激動!我們現在在這陽山縣是同舟共濟!目前的形勢非常困難,我們亟須打開局麵,你是我們中間最熟悉本地情況的人了,所以這上麵還要你多多協助。”

彭壽安拭了拭了眼臉,道:“若說要學生再出謀劃策,學生恕難從命。不過隻要是陽山本地之人之事,學生隻要知道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有什麼差事要差遣學生,學生亦當盡心竭力。”

羅奕銘暗罵這老家夥“滑頭”,蓽達卻不以為意。問道:“既如此,我想了解下本縣有力的縉紳大戶的情況――名聲要正派。”

“這個容易。”彭壽安見不要自己獻計獻策,心定了一多半,至於縣裏的情況,他在這裏當了幾年縣官,和縉紳大戶們堪稱“魚水關係”,再熟悉不過。

他略一思索,道:“本縣縉紳中的頭號人物,便是歐陽熙了。”

歐陽家世居陽山,祖上亦曾出仕為官,科名幾代綿延不絕,在陽山儼然是世家大族。到了歐陽熙這一代,他本人並無科名,算是一介布衣,但是他兒子歐陽達又是天啟年間的舉人,因此歐陽家在本地頗有號召力。

“他家在縣裏名聲如何?”

“歐陽老爺平日裏急公好義,為縣裏效勞良多。就說這韓公讀書台吧,便是歐陽老爺發起重修的……”

蓽達點點頭,她知道歐陽熙就是幹訓班上元老們經常提到的“鄉賢”。當然,元老們提及這個詞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玩味的鄙夷態度。在元老內部,如何看待鄉賢也是首長們經常爭論的焦點――這種爭論有時候會直接帶到課堂上。不過,總體上,元老院對鄉賢們是排斥和不信任的。

“他急公好義,總不見得就是修了讀書台吧?”

“這是大事,若說修橋補路,救濟災民之類的小事,歐陽老爺亦做過不少。”彭壽安在陽山為官,和歐陽家相處甚歡,許多難辦的公事都是得了他家的幫助才算是了解的。自然他也投桃報李,對歐陽熙家多方“照顧”。

“他家在哪裏?”

“歐陽家原在城裏就有宅子,鬧瑤亂的時候他們舉家遷到鄉下的寨子裏去了”

“他家有團勇麼?大約有多少人?”

彭壽安有些吃不準這女人的意思了,不免有些慌亂,道:“大約……不過……二三百人罷……”

蓽達見他忽然言語支吾,有些奇怪,再轉念一想完全明白了。她正色道:“彭老爺!我問你他家的情況,就是因為你說他家‘急公好義’,是‘正直本份’的良善人家。我也不用瞞你,我們現在在陽山的情況很危險,須得尋找本地有力大戶的支持。此事事關重大,你知道什麼便說什麼,莫要隱瞞亦不要誇大。”

彭壽安連連點頭,心想這女子倒也有些見識!若是首長不派來援軍,就他們這些人無論如何也打不開陽山的局麵,若能取得歐陽熙這些人的支持,的確不失為一條好計策。

但是類似的想法他當初也曾經向王初一談過,王初一雖然很讚同他的看法,但是卻並沒有采納。彭壽安一度很是不解――時間久了他才明白:元老院對鄉賢一貫是不太感冒的。

想不到王初一不敢做得事情,這女子居然敢做!彭壽安在敬佩之餘,也不由得對陽山的局麵暗暗驚心:局麵莫非已經壞到了元老院“不擇手段”的地步了麼?

他定了定神,道:“他家鄉勇倒亦不算多,不過百人。不過他家中子弟眾多,又有許多長工佃戶。若遇到危急之事,頃刻便能武裝起半千之數。”

“人還真不少。”蓽達又問道:“這歐陽家可有什麼有民怨的事情?”

彭壽安一聽,趕緊打起精神。元老院十分看重民間口碑,其中關節重大。他略一思量,斟酌著字句道:“學生才時說了,歐陽家素來急公好義,家風嚴謹,大的民怨是沒有的。不過他家是大族,人丁興旺,族中子弟有三四百丁,良莠不齊在所難免。況且這等大族在地方上行事亦難免強橫,請縣長留意。”

-----------------------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444節